四川农村日报记者杨勇  实习记者唐小未

“十三五”期间,全省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2119.5万亩、4639.1万吨、2097.3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4.7%、9.4%、99.9%。这是10月20日,记者从近日在彭州召开的全国“十四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上获悉的消息。这一组数据背后凝聚的喜人成果是,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位,蔬菜产业助农增收贡献率居第一产业首位。

发展怎么样?

“十三五”期间,我省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区域协调发展、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周年均衡供应的格局,在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积产量持续增长是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体现。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119.5万亩、产量4639.1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4.7%和9.4%,均居全国第五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露地喜凉蔬菜生产基地。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定格四川蔬菜产业发展版图。形成了攀西冬春喜温蔬菜优势区、川南早春蔬菜优势区、盆地加工外销蔬菜优势区和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带“三区一带”区域布局。10万亩以上的县90个,20万亩以上的县33个,30万亩以上的县13个。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川人“菜篮子”更丰富更安全。全省审定(认定、登记)蔬菜和食用菌新品种672个,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集约化育苗应用率提高到30%以上,主要蔬菜基本实现商品化育苗。蔬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0%以上,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加工率25%。全省蔬菜单产比2015年提高79.8公斤,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3%,较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从基地壮大到质量提升的全产业链发展,也增强了川菜的保供增收效果。四川蔬菜除保障全省8000多万人需求外,常年外销1200万吨调剂全国市场(含泡菜加工转化),其中鲜菜600多万吨。2019年,全省蔬菜(食用菌)产值2097.3亿元,较2015年增长99.9%,助农增收贡献率居第一产业首位。

以前怎么干?

“十三五”期间,我省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标准化基地建设、生产过程绿色化、产业链拓展延伸、打造全国知名品牌五个维度,统筹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最适生态原则,全力推行适区适种,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发展川西平原等稻菜轮作区,重点发展攀西、川南以设施蔬菜为重点的“春提早”区域,突出发展盆周山区和川藏高原“秋淡”为重点的区域。

以新一轮现代农业重点县、示范县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标准化基

地建设,统筹农业农村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现代经济作物(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川菜绿色提质增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培育川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其中星级园区4个。

加快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先后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部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蔬菜、食用菌绿色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10余项,集成推广一批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水肥一体等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重点推广种养循环、稻菜轮作等绿色高质高效新模式,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冷链运输,持续推进以泡菜为主的蔬菜加工业,加快推进产业链拓展延伸,增加产业综合效益。2019年泡菜产量、产值分别达440万吨、377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泡菜加工基地。培育了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以上农民专合社256家。

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泡菜博览会等四个大型品牌展会,积极参与“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国内外市场拓展活动,全方位宣介、展示四川蔬菜品牌,加快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打造 “四川泡菜”公共区域品牌,2017年,四川泡菜被列入首批中欧地标互认互保产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2000多个。培育了“阳光米易”“曾家山”“西充二荆条”等知名品牌。

今后怎么办?

当前,全省蔬菜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诸如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产量效益相对较低、加工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如何在解决问题中迎来转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全面贯彻中央‘三农’工作和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决策部署,以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搞加工、创品牌、增效益为重点,推动蔬菜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有关方面用一组数据直观解读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到2025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0万亩左右,产量50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2900亿元,产业整体实力提升并稳定至全国前三位。

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全省将实施基地提升、川菜加工、主体培育、川菜文化、品牌打造“五大工程”。

“实施基地提升工程,重点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生产基地,集成推广一批省工节本、绿色优质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到2025年,建设1个省级、4个区域性、50个县级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现代蔬菜生产基地400万亩。

实施川菜加工工程,核心在于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推进川菜渝味工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以眉山、成都、宜宾为核心的3大川菜产业园区,建设“成渝麻辣经济走廊”和川菜“中央厨房”,打造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出口基地和川菜工业化生产中心。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5年,着力培育省级川菜示范农民合作社200个,重点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

实施川菜文化工程,挖掘弘扬川菜文化,讲好川菜美食故事,深化蔬菜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提升。另外就是实施品牌打造工程,实施双品牌战略,到2025年,继续打造“四川泡菜”省级区域品牌,重点支持20个区域性地方品牌、20个产品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