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寰

成都七中,重庆巴蜀中学,这两所中学分别是成都和重庆教育界的“NO.1”,每年从这两所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能够占到各省相当大的比例。足以见得成都七中和巴蜀中学在成都和重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名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是名校成就优生,还是优生成就学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记者采访了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和重庆巴蜀中学校长王国华。

川观新闻:你认为名校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易国栋:纵观世界上著名的中学,他们的共性在于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高品质的课程、高品质的课堂、高品质的师资队伍,这是高品质学校共同的追求。

人才培养上的共性在于,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有精彩纷呈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有适应学生个体学习节奏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高度重视艺术,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川观新闻:您认为是名校成就了优生,还是优生成就了名校?

王国华:名校和优生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名校是优生成长的土壤,优生是名校的硕果。二者缺一不可。即使我们的学生不读成都七中,不读巴蜀中学,他们依然能够考上一流的大学。那我们这样的学校存在的价值何在?我们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力,能够张扬他们的个性,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推动区域区域和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提升,是成都七中、巴蜀中学这类学校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川观新闻:您认为七中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易国栋: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是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校门口挂了七块牌子,我经常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牌子由谁颁发的?实际上“未来领袖培养计划”这块牌子是我们自己颁发的,这代表了学校奋斗的方向。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是有领导力的。我们要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学生。他们的成功,他们的成才,他们的未来是要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承担责任,建设高品质的学校,也是成都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川观新闻:您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哪里问题?

易国栋:是不是课上的越多越好,是不是考试的频率越多越好?我们怎样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发展主动权返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家庭要求高,课外补课多。这是所有学校都普遍面临的现状。

应试任务的繁重和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矛盾。我们的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所以说我们希望用更少的时间去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用更多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梦想,从必修课的时间里面挤出来给这些学科做增加课时: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校园的课程,校本课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的痕迹还很重,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大有存在。这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

川观新闻:成都七中和巴蜀中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王国华:的确,成都七中和巴蜀中学这样的学校出成绩,出成果是应该的。而我们更应该出理论、出大师,要推动国家的基础教育,推动区域的基础教育向更好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