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平 李旭 蒋君芳/文 视频由稻城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10月16日,稻城县赤土乡子定村61岁的鹿倌尼玛精心照顾着留在圈舍的几只残鹿、病鹿,剩下百余只健康鹿已于一大早就到山上“放风”了;下午6点左右,尼玛冲山上“哦嘞哦嘞”吆喝一阵,这些鹿就乖乖回来。已经在山上杂食一通后,再来一顿玉米+豆粕+盐巴组成的美味晚餐,幸福感爆棚。

幸福感满满的除了鹿群,还有鹿倌尼玛,放了一辈子牦牛的他,如今年过花甲,已不能胜任山上的寒凉气候,呆在家里又没事做。如今,梅花鹿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工作机会,一个月有2800元工资,作为贫困户的他去年还拿到近2000元的分红。

降低病死率 销售鹿茸富农家

人工圈养环境下,梅花鹿的粗饲料不超过5种,由于饲料单一,就需要靠一些药物来补充微量元素。鹿茸13-14年后开始退化,17-18年后就淘汰了。

而在四面环山、气候凉爽的子定村,梅花鹿可以在山上吃“草料自助”,获取大部分所需营养,鹿的寿命也提高5-8年,20岁不成问题,并且由于运动量大,难产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定点指导子定村梅花鹿养殖的专家郑宝伟介绍。

有鉴于此,稻城县子定村于2016年成立鼎立养殖专合社,包括20户贫困户在内的61户村民均为社员。子定村以合作社为载体,投入500万元从吉林引入100多头梅花鹿,并建立了梅花鹿养殖基地,与九龙县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

引种伊始,虽然用了抗应激反应的药物,但成年鹿的适应能力还是跌出意料范围内,陆续病死十多头。好在村里请到的饲养员非常尽职,其中与尼玛同为贫困户的泽仁电珠虽有残疾,但尤其好学,经常用微信、电话等方式咨询郑宝伟。

去年7月,一只母鹿罕见难产,电珠打开视频通话,照着郑宝伟的指导,最后成功的接生下来。今年由于雨季提前,一些刚生下的仔鹿患了肠炎、脐带炎等,电珠详细描述了仔鹿不吃奶、涨肚、不排便等情况。郑宝伟建议,棚里要多铺干草、保持干燥,预产的母鹿尽量不上山,在棚里待产等。

除了电珠,尼玛也要每天花2小时去巡视一遍围栏,看有没有破损,防止熊、豹等猛兽的捕食。

在鹿倌的尽心呵护下,如今子定村梅花鹿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还育活约20只小鹿。2019年,收割鹿茸60斤,加上鹿血酒,销售额达30万元,实现净利润11.8万元,电珠、尼玛等都获得了约2000元的分红。今年有望收割鹿茸80-90斤,实现17万元的净利润。

提高养殖技术 延长产业链促增收

目前鹿茸产品良莠不齐,有些新西兰、俄罗斯的驯鹿鹿茸也拿来鱼目混珠。但郑宝伟认为,只要做好自己,发展前景还是可观的,例如九龙县类似子定村的这种半野生鹿茸,其含有的氨基酸种类比一般鹿茸多出5、6种,每公斤能卖7200元。较嫩的头茬最贵,骨化程度高一些的二茬鹿茸则可以切片、打粉,价格也很坚挺。加之人工输精技术已经成熟,鹿群种群可以得到有效改良。

不过,现目前子定村的梅花鹿产业创收效率还不高,养殖技术和养殖条件还有待提高,“一头鹿平均有10亩草场就比较理想了,但我们只有7亩;春天长鹿茸时,能喂食一些红萝卜、豆浆的话会更好,但是条件也不具备。”电珠说道,另外,仔鹿成活率还没达到理想的70-75%水平。

郑宝伟认为,深加工产品如鹿鞭膏、提纯鹿茸精等应尽快提上日程,皮尾鞭筋肉等获得综合开发,后端产品出彩,前端养殖才能来钱。

在福建、浙江、贵州,还有一种养殖模式是由公司提供鹿源、技术并包收购,村民分散养殖,这样可以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梅花鹿产业中。郑宝伟认为,该模式也可以在四川尝试落地。

子定村第一书记王光普表示,合作社将在现有基础上,将养殖规模扩大一倍,之后将就地建立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持续增收备足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