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非遗是“老古董”“老手艺”,但其实,非遗早就有了时代的脉搏,承载的物件开始有了变化。非遗竹编不只是篮子,还能是时尚的手提包;非遗剪纸不仅能贴在窗户上,还能做成灯箱、录取通知书……

近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炉,资阳市有4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四川剪纸(东峰剪纸)、川剧(资阳河川剧)、安岳石工号子、安岳米卷,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4个类别。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别?在时代的浪潮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即日起,四川日报资阳全媒体中心联合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推出《遇见非遗》,对话这四项“新晋”省级非遗项目。


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资阳观察 杨蜀丹 吴昊江

取石料,唱《翻山号》;撬石头,唱《步步紧》《尖三声》;抬石头,唱《齐步号》……在安岳,除了“古多精美”的石刻,还流传着与安岳石刻的兴盛发展密不可分的安岳石工号子。

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集体创造的一种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歌曲形式,形成之初为无特定内容的劳动呼号,用以控制力量和节奏。后来,石工们在劳动呼号中加入以生活趣事、爱情为主的触景生情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歌词。

在劳动中,他们吟唱的听众只有自己和山石,不受外界侵扰,具有真情实感。安岳石工号子包括“三十二腔”和“七十二号”,如花花腔、节节连、大五声,齐步号等,号子的节奏是音乐中的关键元素,控制着整个劳动过程。按唱腔分为两声号、三声号、四声号等;按劳动形式分为“大锤号子”“抬石号子”“翻山号子”等,根据劳动程序有不同的唱词和曲调,比如大锤号子节奏舒缓、抬石号子节奏略急。

安岳石工号子是不能再生的民歌资源,但随着一代代石工老去,加之石头建筑日益减少,如今的安岳石工号子,通过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组织音乐创作人员收集整理、改编提升传统石工号子,让安岳石工号子在新时期焕发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