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侯冲 摄影 向宇

10月17日,四川省2020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为获得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奖的60个先进集体和120名先进个人颁奖。

脱贫攻坚如何“脱”出精彩?会上,6名获奖代表上台作事迹报告,结合切身经历讲故事、谈感受、传经验。

1、先进集体获奖代表——峨边县委书记谭焰

事迹:成立新村,为大凉山自主移民建新家

峨边县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成立新林镇茗新村、沙坪镇松林坡村2个行政村,集中安置大凉山自主移民。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开辟直通台州椒江就业扶贫专线,建设产业基地解决就业难题。助大凉山自主移民2019年同步实现了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

感言:心无旁骛、一往无前、永不懈怠

峨边“一步跨千年”,尽锐出征、苦拼苦战,1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51户27885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搬掉了千百年来压在彝区群众头上的贫困大山,峨边大地沧桑巨变。峨边县用心无旁骛的定力坚定理想信念,用一往无前的品质攻坚克难,用永不懈怠的毅力谋划长远,为建设全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典范而不懈奋斗。

2、先进个人获奖代表——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党支部书记付志洪

事迹:从辍学打工仔到脱贫带头人

付志洪15岁因贫辍学,靠着踏实、勤奋赚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回乡创业。2013年,当选前锋村党支部书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带动107户贫困户。自身企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

感言:抓住历史机遇,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将紧紧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历史机遇,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把前锋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洪雅县早日建成“两山”转化示范县贡献前锋力量。

3、先进个人获奖代表——三台县石安镇镇长丁猛

事迹:北大高材生下乡扶贫,探索“产业大联盟”

作为北大硕士毕业生,丁猛主动申请赴边远贫困村红灯桥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当地探索“金鸡代养”“金猪代养”模式,发展种养循环产业,当年实现村摘帽。在安居镇(已撤销)任镇长期间,打破行政村界限,统筹全镇资源,成立“产业大联盟”,集中发展生猪、小龙虾、藤椒、柑橘等产业,全镇492户1184人顺利脱贫。

感言: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百姓“共情”

让青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绽放,我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到基层扶贫,我买了摩托车,白天黑夜穿梭于泥泞颠簸的乡间小路,一户一户记录下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有时候连做梦都在思考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有效对策。脱贫攻坚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百姓“共情”,要站在老百姓的需求角度、立足现实条件、结合自身能力范围去展开作为。

4、先进个人获奖代表——丹巴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徐茂

事迹:他是丹巴“下乡局长”,脱贫攻坚“活地图”

徐茂被称为“下乡局长”,全县最偏远的贫困村、最贫穷的贫困户家里、各个产业发展基地,都布满了他的脚印。哪个贫困村的硬件建设进度有点滞后,哪个村的卫生差,哪些贫困户感恩意识还不够,他都如数家珍,被称为丹巴脱贫攻坚“活地图”。

感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

我常常上山下乡几天回不了家,女儿从幼儿园到现在没有享受过被我接送的待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辛勤的汗水和努力,贫困户有吃有穿了,农村通了水泥路,村庄变亮了,环境变美了,上学方便了、看得起病了、好日子开始了。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坚定、坚守。

5、先进个人获奖代表——绍兴市政府副秘书长,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乐山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朱润晔

事迹:脱贫攻坚“再入伍”,当好浙川同行“铁道兵”

2003年4月,朱润晔作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派驻浙江南部一山区乡镇开展扶贫工作。2018年4月,他与浙江援川战友到四川开展扶贫协作。推动健全工作组片区组织架构,推行“组团式”精准服务。牵头打造“浙川东西协作乐山产业园”,在全国率先探索民族地区“跨省飞入+市内跨县落户”飞地经济新模式。

感言:跨越浙川的这条路将一直修下去

挂职之初的感受是“落差”,进入状态的感受是“紧迫”,此时此刻的感受是“振奋”。浙乐五市协作铸就了焕然一新的山区新貌。我们就是新时代“铁道兵”,正在修一条跨越浙川2000多公里的“致富路”、连接东西的“快速路”、打开眼界的“智慧路”和联系群众的“民心路”,将一直修下去。

6、先进个人获奖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副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文涛

事迹:行走高原的“虫癌斗士”

2016年12月,王文涛主刀,在海拔2800米的甘孜州人民医院完成了当地第一例肝包虫病患者自体肝移植手术。截至目前,王文涛和他的团队完成了92例自体肝脏移植治疗包虫病手术。目前培养出7位能独立实施复杂肝包虫手术的外科医生,累计治疗各种复杂包虫病人2000多例以上。

感言: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于祖国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由于藏区群众语言、交通、经济等原因,能来华西医院等大医院治病的机会非常有限。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于祖国最需要的群众身上。手术治疗的是个体,群众防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治疗包虫病,要继续深入县、乡,走进学校、走进群众家中,推广宣传。我期待早日“下岗”,藏区群众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