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一个月,走访10座制造业分布较为密集城市


  • 以25家制造业典型企业为细致剖析对象


  • 向10座城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取经问道


开箱有礼!他们都带回来了什么?

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李欣忆 徐莉莎 王成栋 王眉灵 寇敏芳 视频 吴枫 朱文博

调研探寻规律,标杆启示未来。

3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经济和信息化厅,共同开展《工业“灯塔”十城行》大型调研,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触摸中国经济发展新脉动。

4个调研组分别深入省内外制造业分布较为密集的10座城市——上海、宁波、深圳、攀枝花、苏州、合肥、佛山、襄阳、德阳、成都,看工厂“样板间”、问城市方法论,求解制造业转型、数智化赋能、新赛道培育、“单项冠军”打造等问题密码。

这次远足调研,我们把25家制造业典型企业作为细致剖析对象,与10座城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座谈交流,向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取经问道,试图用所闻所见、所思所悟回答一个课题:我们向工业“灯塔”学什么?

走进“工业样板间”

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业不断打破“天花板”

“灯塔工厂”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是世界上先进工厂的代名词,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在目前评选出的全球132座灯塔工厂中,50座来自中国,约占37.9%,总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站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世界工厂”中国正从制造到智造加速转型。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惊人生产速度,极限制造能力,是如今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表达。

走进“灯塔”,美的集团位于佛山市的厨热工厂,平均每16秒就有一台洗碗机下线;联想集团合肥工厂——联宝制造基地,平均每0.5秒就可以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意味着,人类甩个响指的功夫,就有一台“中国造”面世。

制造业的“品质革命”进化至显微镜下。我们看到,深圳联诚发LED屏生产,要在一张A4纸大小显示屏上打60根螺丝钉,每根直径只有1毫米;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硬盘音圈电机磁体时,把产品厚度控制在微米级水平。

用机器人将一线工人从脏、累、险的岗位中“解放”出来,早就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宝钢“黑灯车间”里“行车”正在吊装钢卷。李强 摄

大企业如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截至2022年底,已有1179台机器人“上岗”,取代了2800名体力劳动者,使经过培训的员工得以“指尖炼钢”;小企业如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整个车间几乎没有人,生产装备全流程自动化率达90%以上,9条生产线能够生产800多类产品。

现代化工厂看得见的是机器,看不见的是数据流转其间的工业互联网。

合肥维信诺11万平方米的“黑灯”车间里,遍布几十万个传感器,将1200余台设备全部联网,每天产生数十亿条数据。由企业到行业,上海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飞梭智纺”,链接8000多家中小纺织企业的60多万台织机,可根据订单变化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能协作。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内  受访者供图

制造业朝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跑出加速度。上海市明确,到2025年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和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建设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佛山市确立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市80%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采访行进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中国广阔市场舞台上,“与象共舞”、美美与共,释放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象”是巨无霸,这是各地追求引进大项目的内在逻辑。但“风投之城”合肥在接连成功“押注”京东方6代线、合肥长鑫、蔚来汽车三大项目后,意识到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而忽视底座数量众多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对产业培育影响巨大,“移大树”必须不忘“播种子”。

宁波即是另一维度的典型。该市没有1家世界500强企业,但2022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83家,成为细分领域产业链少不了、离不开的存在——生产切割丝的博德高科公司一旦断货,全球四成的高精度机床都将停工。同样的,以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为衡量标尺,佛山市南海区“隐形冠军”企业已扩至144家。

宁波三江口。郝飞 摄

企业家们对“新赛道”这个热门词汇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它可以是新技术创造的新风口,苏州纳米城崛起全球最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460多家纳米企业,走出10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它还可以是传统产业拓宽细分领域成就的新优势,攀钢鸿舰公司勇敢布局钛带轧制生产线,“擀”出金贵的“手撕钛”材料,让“60后”老树开出美丽的新花。

研究“城市方法论”

“英雄”所见“略”有不同

顺口溜,一种流行于民间的韵文,我们听到了在制造业领域的全新演绎:“制造业当家,实体经济为本”“外行不可去,内行不可丢”“三五成群、十有八九”“以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

简单几句话,显然无法概括“城市方法论”,但无疑都试图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认识:要新型工业化,不要产业空心化。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供应链、产业链造成的冲击,印证了增强我国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圳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被摆在首位,去年深圳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国“双第一”城市。佛山坚持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0%,提出力争到203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上海,近年来把制造业占全市GDP比重不低于25%作为一条“红线”,2022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达到1.08万亿元。

我们在调研中,特别关注各城市如何“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苏州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细化为重点发展的25个重点细分领域,并在“十四五”期间为之匹配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之所以强调“坚定不移”,是为了凸显产业培育所需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苏州纳米产业为例,从零起步到千亿规模,经历了十多年时间,绝非旦夕之功。

苏州纳米城入驻企业超46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李强 摄

有人认为,某些优势和机会搬不来,比如深圳、佛山等城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练就了集聚世界级制造业资源的本领。那么,连当地人都自嘲无城市地标、无美景美食的合肥,近年来如何成为了制造业“黑马”?

除了众所周知的“风投史”,合肥很重要一条经验,是下好“先手棋”,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助攻,摘得我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桂冠。其获批“十四五”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建成在建装置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三。

“墙内开花墙内香”,近年来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每天诞生3到5户的速度跃升,2022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412户,是2019年的2.5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将众多城市的崛起之路凝练为:以先进制造业为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未来产业。

深圳用“6个90%”对“以企业为主体”做了形象诠释: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这也要求,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宁波市认为,“亲清政商关系,应该‘亲’为先、‘清’为界,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将之转化为企业家的“体感”,就是“有事共患难,没事不争利;有事解决问题,没事不放空炮;有事上门服务,没事不来打扰”。去年,襄阳市持续举办“政企早餐会”“专家人才早餐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00多个。

许多专家表示,对于政府而言,很重要一点就是:“真懂企业真有为。”

一点思考

“拼经济”既需要顾眼前也需要谋长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有效发挥工业在稳定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

我们走访的多数城市,确立的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均高于或等于当地GDP增长目标。深圳、成都等城市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均为6%以上,佛山、攀枝花、合肥、德阳、襄阳锁定的今年预期增长目标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速比当地GDP预期增速分别高出0.5、1、1.5、2和2.5个百分点。

全国“拼经济”氛围愈发浓厚,新型工业化发展未来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和特征,这是我们与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交流的重点。

世界级产业地标的崛起,将是城市最具含金量和竞争力的崭新名片。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指向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链条集聚度、行业话语权、市场占有率,同时诞生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比亚迪技术博览馆展出最新技术。吴枫 摄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量,登顶全球车企第一,其总部所在地深圳,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合肥正深入实施有关培育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2—3个地标性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四川同样把聚焦航空航天、动力电池、新型显示、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软件设计等打造世界级“地标”产业,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个共识是,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过去谋划的“未来产业”。前瞻性规划引领下,各城市如今都在探索布局未来产业,为明天高质量发展播下“种子”。

有意思的是,基于科研基础、资源禀赋、创新条件及趋势研判,各地对未来产业的赛道抉择大不相同。上海选择的五大领域,叫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深圳看到的潜在增长点,是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宁波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合肥瞄准了量子信息、非硅基芯材料、区块链、元宇宙;成都获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着力方向聚焦未来轨道交通……“未来”决定了长期性,但一旦技术成熟会形成效益产出的显著爆发力,可以料想,更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将在遵循长期主义的城市出现。

专家们还给出了眼前一个重要的判断,推动制造业从数字化加快迈向智能化,大企业引领的产业协同,将为中小企业创造机会。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上海采用“工赋链主”策略,成都也遴选和招引“链主”企业,均是突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十分必要,自动化改造仅是第一步,全流程数据驱动才是关键。

“以智谋质”的变革,正在对制造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图

进入“工业灯塔十城行”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