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朝 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摊开中国经济版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成为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在双城经济圈中,重庆和成都是两个“极核”城市。如果将视野放大,一个“铁三角”则出现在广袤的西部腹地——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南地区布局实施“两基一线”工程,攀枝花、成都、重庆三地便建立起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长期联系,这就是当时国家安全保障的战略“铁三角”。


如今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三地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科技产业的发展再次紧密相连。


三地今朝同唱“双城记”,并铸成“新铁三角”。


在几何学所有的关系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攀枝花、成都、重庆,这三座城市所组成的铁三角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重要的支撑,必将发挥稳固、坚定的“三角形稳定性”。

01


昔日战略“铁三角”

9月24日,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专家评估定级,认定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4件馆藏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3件(套)为三线建设类文物——1966年三线建设时期周恩来总理送给渡口交通指挥部指挥长刘秉温的雪佛莱轿车、1970年攀钢第一炉纪念铁(一套)、1971年交通部唐山机车车辆工厂320蒸汽机车。这是我国首次对三线建设文物进行专业评估定级。

这三件文物见证了攀枝花从“七户人家一棵树”到百里钢城的蝶变,也见证了攀枝花和重庆、成都昔日如何铸成战略“铁三角”的历史。

公园里的攀枝花。(摄影 王东)

1964年,这片位于川滇交界的荒芜山区,成为党中央的关注所在。彼时,以战备为核心,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史称“三线建设”。

1970年,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用这炉铁水浇筑的一枚铁块上,镌刻着“攀枝花”三个大字,这份沉甸甸的英雄记忆,正是上述三件一级文物之一。

三线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两基一线”:“两基”指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指成昆线。

从当时的建设规模和产业地位看,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和枢纽环节。

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地区,拍板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格局:通过成昆铁路,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运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

同时,在成昆线的连接下,攀枝花也和成都及周边地区建立起紧密联系,产出的钢铁同样服务于这些地区的各类军民企业。

这是传统意义上老三线建设时期的成果。

炳草岗的巨变,见证了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历程。(摄影 王东)

三线建设之后,攀枝花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此前有过很多资源型工业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城市随之衰落。但攀枝花基地的作用是连续、稳定、持久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攀钢成为我国继宝钢、鞍钢、武钢、包钢、首钢之后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各类钢铁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99年,攀钢集团公司将始建于1958年的成都无缝钢管厂兼并,组建为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又和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成立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攀成钢”。这是攀钢集团在攀枝花市外的第二大生产板块。

2006年,攀成钢从主城区退出。如今,距离成都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地铁仅3站地的攀成钢老厂区,已经变身成为一座活力新城。

自三线建设以来,攀枝花依托于攀钢,便与重庆、成都建立了这么一种紧密地联系。

02


今朝同唱“双城记”

攀枝花是一座因国家战略而兴的城市,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

这一次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次“新三线建设”。攀枝花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上。

攀枝花在原有钢铁产业的基础之上,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资源,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产业基地。

钒钛资源究竟有多独特?邓小平同志曾说,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有一种能够撬动世界的资源和能力。

而钒钛具备和稀土同样的效能。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钒被称作“工业味精”,在钢铁中加入0.1%的钒,可以提高强度20%。钛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在钢铁、汽车、航空、航天、铁路、石油、电子、化工、医疗等广大军民领域,都需要钒钛资源做出有效支撑。而成渝地区又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汽车、航空、铁路等产业的生产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发展,还累积了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因此,攀枝花可以用它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成都和重庆的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一组攀枝花的日程表,就很说明问题。

9月26日至27日,攀枝花先后与重庆市大足区、渝北区、江北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共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根据协议,攀枝花将与三地将重点加强在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9月27日,攀枝花市驻渝联络处正式揭牌成立。此前在9月4日,攀枝花已在成都设立了驻蓉联络处。

成渝两地联络处,将共同组成攀枝花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遣队”和“桥头堡”。

摄影 李燕

虽然空间距离看似较远,但攀枝花和成渝地区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从三线建设到现在,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科技产业的发展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数据显示,攀枝花以攀钢为主和成都地区有产业联盟、合资关系、经济往来的企业是162家,重庆有26家。

目前,攀枝花以攀钢为首,正在联动由它带动的包括成渝地区的企业,打造“攀钢航母舰队”,迎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并准备把钒钛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把钒钛产业进一步做大,在攀枝花形成钒钛高端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成渝地区的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和装备部件生产的基地,形成千亿级的钒钛之都。

所以,攀枝花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正如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所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能没有攀枝花,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未来。”

在“新三线”时期,攀枝花和重庆、成都同唱的“双城记”,昔日的战略“铁三角”也将迭代升级为“新铁三角”,这是攀枝花重大发展机遇。

03


是“后花园”,也是成渝南向门户

如今在攀枝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两句话“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

三线建设给攀枝花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出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为主要内涵的“三线精神”。

“英雄攀枝花”,是铭记这座城市的历史。“阳光康养地”则是攀枝花的未来和奋斗的目标。

“钢铁”和“阳光”、工业和康养,看似矛盾的两者,却是攀枝花城市发展的辩证法:钢铁产业是阳光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石,反过来用康养产业来定标传统产业,作为提级转型的标准,使整个产业发展都要符合康养的目标。这样的辩证关系会促进整个攀枝花经济高质量发展。

摄影 石磊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攀枝花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

作为全国康养产业的首倡者、先行者和标准的提供者,攀枝花目前正全力实施“5115”工程,即加快建设5个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级(省级)特色康养村、100个康养旅居地和50个医养结合点。

攀枝花提出的养身、养心、养智的康养发展理念,已经吸引了各方来客。有这样一份“345”数据:攀枝花外地中小学生数量占到30%;外地看病住院人员占到40%;50%以上的房子是被攀枝花以外的人购买。

毫无疑问,成渝地区的市民希望到攀枝花享受冬日阳光和夏日星空,攀枝花愿意也让成渝人民共享阳光康养之福。

攀枝花夜景。摄影 王东

但是,攀枝花又不仅仅是成渝地区的后花园。

攀枝花最特别之处就是距离成渝地区太远——距成都600多公里,距重庆近1000公里。

56年前,这个距离是国家三线建设的安全保障,如今这个距离却成为攀枝花的一项独特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向的重要门户。

何谓门户,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


不是窗户,也不是口岸,而是要既打得开门,又立得起户。只有产业支撑强大,交通枢纽完备,才能开门立户。攀枝花目前的状况是户还立得起,但门很难开。现在全省、全国都在支持攀枝花尽快打通南向通道。

从地图上看,攀枝花处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往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最近的城市,因此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为解决空间距离问题,目前攀枝花正力争将宜(宾)西(昌)攀(枝花)高铁纳入国家、省“十四五”相关规划。这条高铁线对接渝昆高铁,这样从攀枝花经宜宾就可分头抵达重庆和成都,到两地分别只要两个小时。这条连接起来呈“Y”字形的高铁线和港珠澳大桥很像,必将深刻撬动成渝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

宜西攀丽大高铁线路走向示意图,最终走向和设站情况,以最终可研批复方案为准。

同时,攀枝花还在将推进大(理)攀(枝花)昭(通)普通客货混运铁路建设。

攀枝花对于交通的野心和渴望不止于此,还在积极争取将攀枝花新机场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新机场选址在攀枝花的最南面,位于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可以辐射整个滇西北地区,从而实现攀枝花服务于川西南、滇西北的功能和作用。

据透露,还有一条直线高铁也在规划当中。

攀枝花如果推开交通这扇大门,彻底解决交通难的问题,实现“蜀道不在最后难”。这座成渝地区的康养后花园,成为成渝地区南向开放门户也就变得名副其实。

得益于三线建设时期与重庆、成都形成的战略“铁三角”,如今距离成渝地区最远的攀枝花,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再次找到了“最适中”的位置——在广袤的西部腹地,攀枝花和成都、重庆铸成的“新铁三角”,同唱“双城记”。

“双城记”的故事,

以后还会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