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攀枝花地处横断山区、川滇交界,因水低地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呈“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北涝南旱”。随着春耕到来,攀枝花市正加紧修建完善各类抗旱工程,缓解春灌“水危机”。

3月16日,记者来到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探访春耕一线抗旱工程如何为农作物“解渴”。

放眼望去,成片芒果林陆续挂果,早春蔬菜长势喜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纵横交错的引水管道延伸到田间地头,传来潺潺水流声。

“大青豆现在正需要灌水,再过一个星期,芒果树也进入用水关键期。”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村民纳学卫是村里的管水员,随着春耕生产启幕,农业用水需求逐渐增大,他每天都要到水表前仔细察看,“水表如果有异常,我要及时通知村上维修,不能误了农事。”

村民纳学卫正在查看大青豆生长情况。湛璐霜摄

去年,作为攀枝花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的大龙潭乡裕民水库灌区管网工程落地,引水管道架到裕民水库,各支管通往村民水池边,一改往日的大水漫灌,村民只需要打开自家水龙头,汩汩清流顺着水管涌动,直达田间地头。

纳学卫不仅是管水员,同时也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受益者。“不用再去‘抢水’,我今年特意种了两亩地大青豆。”纳学卫坦言,种植蔬菜比种植芒果更需要水,以往采取水渠放水的方式,一年只放两次水,不仅浪费严重,还不均衡。“靠近水库上方的大水漫灌现象时有发生,离水库远的村民经常用不上水,村民之间因为用水问题,时常打架斗嘴。”

据了解,新街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84户,芒果、早春蔬菜是主要产业,除去自建的山坪塘、蓄水池,村里的裕民水库是7个村民小组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灌区面积达2万余亩。通过修建引水管道,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水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现在,用水时间不受限,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纳学卫说。

晌午时分,新街村东大沟里,几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大龙潭乡新街村党总支书记普国兵再次来到工地察看工程进度,“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将管道铺设到东大沟,让这里180余户村民受益。”

新街村东大沟引水管道正在建设中。湛璐霜摄

“水果、水果,没有水哪来的果?”普国兵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管网架通以后,芒果和蔬菜“喝”饱了水,村民的腰包也能跟着鼓起来。“今年我们村的芒果肯定要丰产,保守估计芒果的亩产值能增加五百至一千元。”

与新街村相邻的裕民村大神庙组梅子箐小水塘抗旱工程现场,同样也是一番热水朝天的施工景象。“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不久后山坪塘就能达到蓄水条件。”大龙潭乡裕民村党总支书记刘云隔三差五来到项目现场查看进度。

裕民村大神庙组梅子箐小水塘抗旱工程总库容0.66万立方米,水源来源于上游山沟和跃进水库放水,主要功能为中转蓄水。“项目竣工后,解决裕民村大神庙组1200亩芒果灌溉问题。”刘云介绍。

即将投入使用的裕民村大神庙组梅子箐小水塘抗旱工程。湛璐霜摄

春耕备耕,水利先行。据统计,攀枝花市切实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利部门投入抗旱资金2039万元,新建蓄水池123口,新建供水管网296.655公里,新建提灌站4座,整治山坪塘3座,新增蓄引提能力40万立方米每年,有效保障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29个乡(镇)49个村3.57万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1.52万亩土地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