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鹏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3月13日早上8时,“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区”工人李贵科与3位同事一起,对新成昆铁路麻曲隧道上方的孤石危岩进行全面摸排。“走悬崖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站在山间,李贵科与同事们从悬崖边缓缓爬下,稳稳地趴伏在覆盖着整座山体的防护网上,仔细观察四周,不放过任何一块可疑的危石。这是“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区”成立以来首次开展孤石危岩全覆盖摸排工作。
新老工人协作攀援麻曲隧道,对主动防护网进行摸排检查。马志鹏/摄
3月10日,新成昆铁路全线第一个危石工区“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区”正式成立。这是成都铁路局集团西昌工电段依托老成昆铁路的第一支孤石危岩整治队,组建的新危石整治工区。其中,3名已退休、早年从事危石排危工作的老工人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新工区,教导带领青年职工学习老经验、探索新方法,监看新成昆铁路沿线最险峻的燕岗至喜德西区间218公里、52个山头、25个高仰坡的孤石危岩,为来往列车保驾护航。
返聘老师傅 工作教学两手抓
列车在山间飞驰,山上的孤危活石极易掉落到铁路线上,危及行车安全。每隔一段时间,危石整治工区工人需要攀上悬崖峭壁,检查搜寻松动的孤危活石、清除障碍。这些给大山做“体检”的“危石工”也被称为“扫山人”。
谌发付、黄明华、刘荣华是危石整治工区的老师傅,曾在老成昆铁路金口河危石整治工区和白果危石整治工区治山数十年,是“扫山”的一把好手。如今,3名退休的老师傅被返聘,带着丰富的经验在新工区继续工作。
老师傅刘荣华正在检查主动防护网。马志鹏/摄
“大渡河流经的金口河大峡谷,铁路两侧的悬崖最高达600米,随便一块石头落下都像炮弹一样,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石头看牢,确保下方铁路安然无恙。”为做好工作,谌发付等老师傅攀悬崖、走峭壁,关注、治理山上的每一块孤石危岩,“四字搜山诀”“十二字治山法”“六字管理法”等作业法在数十年摸索中成型并不断完善,成为治山的诀窍。
“新成昆铁路一路穿山过桥的同时,给沿线孤石危岩整治带来极大挑战,而‘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区’正管辖着全线最险的区段。”谌发付说,“我们的经验在这里有用。”以返聘职工的身份一边参与日常工作,一边教导青年职工,3位老师傅不遗余力。
今年26岁的李贵科,踏实肯干,是老师傅重点培养的徒弟,目前已全程参与新成昆铁路冕米段、峨冕段桥路专业设备的检查整治工作。跟师傅扫山,他获益匪浅,“每天都有学不完的内容。”
实践里上课 老经验加上新办法
李贵科学习,没有教室、没有书本,都是在山间坡道中进行;师傅们上课,没有板书、没有备课,都是十年间翻山越岭的经验,在工作和实践中直接教学。
首次开展孤石危岩全覆盖摸排工作,李贵科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爬山时少喝水避免大量出汗,下山就不容易腿软脚软”“爬主动网要抓紧把牢”“身体向山体倾斜”……老师傅你一言我一语向李贵科传授经验。一群人一边交流,一边眼看手试搜寻危石。该处隧道上方的防护工程基本覆盖了整面山体,最底下是锚杆加固,面上混凝土浇筑,再上面则是一密一疏两层防护网。“排查要把每一块防护网检查到位。”爬至防护网边缘时,黄明华赶忙招呼李贵科,一同把一块紧挨着防护网的小臂长的石头搬至另一边平坦处,“这样的石头虽然不在防护网范围,但隐患不能忽视,每一块石头必须妥善放置。”
新老工人协作攀援麻曲隧道,对主动防护网进行摸排检查。马志鹏/摄
悬崖二分之一处的坡度已近75度,继续攀爬不安全,李贵科回到山路,从挎包中取出无人机,“嗡”的一声向悬崖下放飞出去。黄明华凑近,仔细观看无人机屏幕,不时轻声提醒留意观察死角,两人仅用十多分钟便完成对整个崖壁下方的观测。一旁的其他老师傅看着熟练操作无人机的徒弟羡慕不已,感慨如今“机械真方便”。据悉,新成昆铁路每个桥路车间皆装配了无人机,在危石工区更是标准配置,人力不方便前往的危险区,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老经验加上新办法,这就是新成昆铁路的便捷。”黄明华感慨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