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勋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10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为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应用,生态环境部在本届峰会上主办了题为“大数据助推治理现代化 云智慧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数字生态分论坛,并发布了全国数字生态优秀应用案例名单。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数据与环境监管网格化下沉应用》被评选为全国20个优秀应用案例之一,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袁维荣在论坛上作优秀应用案例交流分享。

刘勋 摄

全国仅20个,泸州入选的优秀案例究竟是啥?袁维荣在分享时提到,都和泸州建立的横纵贯通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有关。“泸州积极探索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平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有效解决了信息孤岛、业务割裂、重复多头上报、数据对接共享困难以及基层对生态环境问题‘发现不了、报不上去’等难题。”

泸州在建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综合办公“一张网”,优化部门内部办文、办会、值班、请假等事务处置流程,实现省市县生态环境系统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该系统还通过扩大业务数据采集渠道,建成了大气网格微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视频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监测监控站点5000余个,解决了数据样本少带来的决策偏差。

刘勋 摄

该系统也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台账体系,实现与省厅数据资源中心10大类业务共110余项数据的互联互通,建设139个标准数据台账。对接市政务信息资源51万余条数据。数据体系横向互联了市级党政部门和区县、园区49个业务系统,纵向贯穿了部省市县生态环境系统已建成投运的59个业务系统,实现环境数据“一处看、一处管”。

该系统还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多角度耦合分析数据,如实现大气环境与污染源排放耦合分析、水环境监测超标与上游污染源溯源分析、在线监测异常数据与企业工况关联分析、污染监测数据趋势预测分析等。

在此基础上,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泸州基层网格监管、环境风险防控等实际需求,借助信息化能力建设,打造多个特色亮点:如创新“智慧互联+监管网格”排查模式。为破解环保网格员发现问题后无法第一时间上报的困局,对原有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实现拍照、摄像、定位和文字录入等多功能于一体。以前发现上报一个问题,一级级审签需要几天的时间,现在通过这款APP,问题从发现到上报一般在10分钟内就能操作完成,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袁维荣表示,泸州市生态环境局还将力争在全国打造长江经济带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全要素立体智能体系工程、积极探索长江流域污染溯源分析与预警预测等,打造大数据与环境监管工作高度融合的泸州实践。

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等先进技术,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实际,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监管、决策、公共服务和融合创新能力,着力深化大数据与环境监管工作高度融合的泸州实践,有效支撑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20年9月底,泸州市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优良达标天数比例88.3%,同比上升5.9%,2项指标均完成省上下达的常态化管控目标。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泸州综合得分排名第三位,成效分排名第四位。1—9月,全市7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其中,长江出川、赤水河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7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总体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