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刚刚过去的2022年,通威堪称耀眼的明星企业之一。当年的四川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通威位列第二。根据通威股份2022年业绩预告,公司当年净利润预计为252亿元至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公司最高市值也迈上3000亿元台阶,成为全球首家营收破千亿元光伏公司。

2023年,通威走势能否继续?“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3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接受了川观新闻记者专访。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受访者供图

谈通威:我们抓住了一些机会,更是因为做好了准备

记者:当前,全球光伏产业景气度不断提升。您如何看待通威本轮乘风而上?

刘汉元:很多人认为我们抓住了一些机会。事实上,我更愿意理解为我们做好了准备。2006年,通威进军光伏新能源产业,先后布局了硅料和电池片两大环节。这十余年来,光伏产业也有低谷,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最大的底气,来自技术创新。以通威旗下永祥股份为例,在国内光伏产业最艰难的2010年—2015年,我们通过四次技术变革,使硅料生产成本一路从每吨100万元,逐步降低到每吨3万—4万元,高纯晶硅年产能达23万吨,实现了高纯晶硅“中国智造”。

谈光伏:光伏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记者:有人担心,光伏产业可能面临过剩危机。对此,您怎么看?

刘汉元:我认为得出结论之前,首先要看大势。在“双碳”目标推进进程中,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肯定会逐步下降。研究报告显示,光伏发电在未来一次能源中最低占比就将高达30—40%,甚至可能成为占比最高的能源。

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规模、成本、市场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22年,中国高纯晶硅全球占比达90%,硅棒、硅片占比97%,组件占比75%到80%。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有力支撑着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技术还将成为推动和引领全人类能源转型的主角。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记者:我注意到,通威还一直致力于延长光伏产业链,比如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融合,首创“渔光一体”发展模式。

刘汉元: 是的。我们做了个调查,目前我国拥有养殖水面1.2亿亩,其中约4500万亩具备“渔光一体”发展条件,如果把这些水面利用起来,可以建立20亿千瓦发电装机容量,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来源。

更重要的是,我国东部、中部、沿海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土地资源,如果在这些地方能够建设“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意义重大。

谈发展:企业要跑的时候跑得起来,站的时候站得住

记者:不久前,您有了个新身份: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当前,不少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对于大家走出困境甚至实现高质量发展,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刘汉元:首先要练好内功。企业只有做到全行业成本最低、技术最领先、管理效率运行效率最高,再去做大,才具有基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适当快速发展、控制风险、抓好机会,这是投资节奏的需要。此外,对于任何一个产业,都要看到这个产业是否可持续、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以及进去后是否能在保持速度、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做到行业领先。在跑的时候能跑得起来,站的时候能站得住,过冬的时候有棉袄。当然,任何时候,这些都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根本方法。

记者: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释放出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强烈信号。对于2023年,您有哪些期待?

刘汉元: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年初以来各地采取的各种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温度。希望接下来,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各类经营主体,保护大家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更加成为各界的共识。我相信,大家有信心了,中国经济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