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艺术评论要有中国气派  建构中国话语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艺术评论以独立、人文的态度,深度解析中外艺术特点,具有品鉴古今艺术之美、引领艺术鉴赏的效用。不过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艺术评论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10月11日下午,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吴永强就国内艺术评论的发展现状和破题做了分享。他指出,近年来,国内艺术评论有两个现象:一个是针对当代艺术作品,评论家先找出一个理论(往往是从国外舶来的理论),然后把作品塞入这个理论框架中,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来加以阉割,其结果是本末倒置,作品的价值似乎只在于证明理论的合法性,作品于是变成了一种碎片化的论据,一个手段,理论反而成了目的;另一个现象是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书画,评论者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仍然沿用老一套的直觉式、随感式、经验式的品评,排比句用得多,却缺乏方法论,只剩下一大把修辞,对作品流于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这两种做法都可以叫做借题发挥,谈不上真正的评论,因为它们都抽离了作品,所有的说辞都只为了显摆自己的存在。另外,评论界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把艺术批评变成了艺术表扬,而艺术家也越来越不习惯听到批评意见,结果是一团和气,任凭艺术评论的学术伦理受到伤害。所有这些问题,吴永强指出,它们都涉及到艺术评论的生态,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不过评论家却不能因此推卸责任,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从我做起,对得起自己的角色。

吴永强还提到,正如艺术家在构思作品时需要考虑传达媒介,艺术评论也需要考虑其发声渠道。尤其是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评论者应该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媒体选用不同文体,不必动辄下笔万言,滔滔宏文,读来佶屈聱牙。这样,评论的声音才能被更多人听见,才能发挥出其社会效益,起到对创作和接受的引领作用。

最后,吴永强着重提到,艺术评论要有中国气派,建构中国话语,不仅意味着采用中国特色的术语,更重要地意味着明确立场,关注现实。如今,西方舶来的所谓“后现代”语式笼罩了中国评论界,把艺术评论变成了一帮评论家操纵职业话术、自娱自乐的游戏,中国艺术真正需要面临的问题却被无情地遮蔽了。在这种评论风气引领下,艺术创作——特别是当代艺术创作日益沦为对理论话语的图解,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实毫不相干。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主席指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真正方向,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唯有坚持这个方向,才谈得上建构真正的中国话语。”在吴永强看来,文艺创作如此,文艺评论也应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