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摄影 徐沛东

艺术评论如何"破圈"?这无疑是很多艺术评论家都关注的问题。10月11日下午,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成都市美协副主席叶莹从艺术评论如何"破圈",以及建立"全媒体"写作文体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美术评论的圈子特别小,大家评论常聚焦在一个画家、一件作品、一种风格的评论上,这是有问题的!”叶莹开门见山指出现在美术评论的痛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她认为,美术评论应该和全国文艺大环境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艺术思潮和艺术方向。

同时,在全媒体背景下,艺术评论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四川,也不能仅局限于中国,“我们可以把这个视野再放大一点,站在国际化视野去看,因为全媒体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四川发生一个什么现象,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全媒体看见!”

同时,叶莹还提到一个引人反思的现象。此前,她曾前往澳大利亚做艺术品收藏的研究。在这次经历中,她发现西方和国内主流媒体的艺术价值评论体系不太一致。这使得她深思,中国主流的优秀艺术应该如何去输出,如何找到国际上通用的艺术语言和传播方式,这是艺术家,也是艺术评论家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巴蜀艺术主体性如何建立与输出,她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艺术评论应该做一些关于中国主体性或者是巴蜀主体性概念的国际化输出。而当下契机已来。2021年,世界大运会将在成都举行,成都市美协也在做大运会艺术方面的策展工作,这给四川评论人都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把我们巴蜀文化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借这样一个国际盛事来进行更大领域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