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摄影 向宇

10月1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国内近20位文艺评论名家汇聚于此。座谈会上,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李立从文艺评论的情与理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李立认为,无论传播介质如何变化,学者或者是评论家怎样把文艺评论写好,这是大家都需要去深刻思考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目前文艺评论流于简单化、平庸化、庸俗化了,集中表现为思想的穿透力弱了。回想起80年代,比如著作李泽厚《美的历程》、艾伯•拉姆斯《镜与灯》、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在那时所引进到中国的文艺评论里,十分具有充沛感性力量、有思想穿透力的。简而言之,是文艺评论应该是因情而评,因理而论,你要写文学评论首先要有情感,情感是充满感性生活光辉瞬间的人,文艺评论永远是只能是一种现实主义,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因理而论。目前有不少文艺评论,在学理上是差了很多,包括今天中文系培养学生。我们需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原著的阅读,我们培养学生我们怎么样培养学生读原著的力量,你没有这种情感没有这种代入感是不可能有深厚的理论的。

最后,李立也回应了曹顺庆教授“大批评”的观点。20世纪是的确是一个理论的时代,从自己研究的电影的角度来说,宏大理论的消失,那种新的生活的经验成为一个主流,所以接下来能不能够有更多的对生活经验的把玩,把西方的理论,甚至在我看来充满“装逼术”化成丰富的语言,真正把这个东西玩味消化成自己的语言,就是介于这之间的平衡就能达到因情而评,因理而论的平衡点。如果把这个点掌握了,我们写的文章就应该具有感人的打动人心的质朴的力量。今天的大批评换句话说从艺术的角度说就是整体艺术史,或者是跨学科跨门类的艺术史,我们通过这中间的变异流转去寻找他的关键词,去寻找他思想的动机和闪光点、爆破点,通过对思想的高度提炼认同打磨,真正凝结成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文章。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文艺评论都留了下来,至少期待这个时代有伟大的批评,至少留的下十篇二十篇,我们的学风就有可能会有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