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徐沛东

“今天真是八音交响,众声喧哗,好一派巴蜀风光!”10月11日,在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辞赋家,省评协原主席,《当代文坛》原主编何开四评价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文艺评论,这样的议题在今天非常重要。”

如今全面迎来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也需要回应当下的时代命题。何开四认为,要做好文艺评论,先要解决文艺评论的效应问题。“现在文艺评论的效应较低,如果不能产生有效性,评论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何开四认为,今天的文艺评论大众接受度较低,仍然是一种圈子内部的评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艺评论的审美化、艺术化被忽略。钱钟书在《管锥篇》里,探讨过《易》之“象”和《诗》之“象”,将之做了严格的区分。《易》为说理而拟象,《诗》为抒情而设喻。何开四说,写经济文章可以借助文学,一旦道理说清楚,文学就可以剥离。但《诗》之“象”必要执着于象,不能离开象。“我认为,这对文艺评论非常关键,文艺评论需要审美意识形态的特色。”

正是审美化和艺术化的缺失,导致文学评论无法走进千家万户。何开四认为,如今文艺评论众多,但大多是一些生硬的、没有文学色彩的评论,真正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丹麦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里写的诗性文字,足以和拜伦的诗作媲美。“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家,恰恰是缺乏这方面的水平。虽然“术业有专攻”,文艺评论家并非作家,但写文章不能将文学完全剥离。”

对此,何开四主张,作家也可以加入文艺评论的队伍,用更加文学化的评论,提升文艺评论的审美性。“作家可以写文学评论,文艺评论家也不妨写一点随笔、小品甚至小说,让作家学习一下学者的思路,也让文艺评论家找到一些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