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王维 罗清心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春节假期过半,年味也越来越浓。来内江感受传统文化非遗的活力吧,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年味之旅,让这个春节过得有意义更充实。

资中县中型杖头木偶戏

传承一百多年的资中木偶戏,越“活”越年轻。资中木偶是以中型杖头木偶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集川中、南地区诸多木偶戏班技艺之长,采用瓷泥造型,然后石膏脱型,再用草纸、牛皮纸和皮纸逐个糊贴,最后打磨化妆。再经过科学的安装设计,一个形体上优美逼真、操纵上轻便灵活、表现上形神兼备、特技上变幻多端,成为风格独具的木偶。

隆昌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

隆昌市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

内江隆昌市是有名的“土陶之乡”,土陶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因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先民原始的手工制陶技艺,隆昌土陶传统制作技艺被研究者称为中华制陶技艺的“活化石”。2018年,隆昌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大型陶缸更是隆昌土陶的代表性产品。石燕桥镇产出的“吨缸”(容量为一吨的大型缸)因为密封性好,避光性强,有利于白酒老熟,被茅台、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企用于酒的贮存。隆昌土陶制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各国。

威远县石坪山歌、翔龙节

石坪山歌传唱多年,2011年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坪山歌以抒情为主,节奏舒展,感染力极强。其曲牌颇多,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内容也十分丰富。石坪山歌是威远县观英滩镇及周边山区镇广为流传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

威远县新场镇,每年正月里,人们都会欢度一个特别的民俗节日——“翔龙节”。翔龙节包括出龙、降龙、舞龙等环节。在节日到来前,当地人用竹篾编制九节龙,龙身一般直径在30厘米左右,互不相连,每节都安装一根长竹竿便于执掌操作。

出龙仪式在正月十三举行。龙灯队且行且舞,每个表演套路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拜四方”“跳龙门”“龙飞南天”“龙抱柱”等,表达“越闹越兴旺、越平安”的寄盼。到正月十五深夜,庆祝活动结束,龙灯队还要到河边举行“龙归大海”仪式。

内江市中区内江蜜饯制作技艺      

市中区内江蜜饯制作技艺、 甜城甘蔗酒酿制技艺

每一口都是记忆中的“甜”,蜜饯是甜城内江的特产,其制作历史悠久,以“色泽透明、饱糖饱水、滋润化渣、味美香甜”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内江蜜饯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甜城甘蔗酒酿制技艺      

甜城蔗酒分为浓香型和清香型,酿制技艺为将甘蔗榨汁、杀菌、液体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工艺,产出香型独特的甘蔗酒。2021年11月,甜城甘蔗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兴区板板桥油炸粑制作技艺、“王凉粉”制作技艺

板板桥油炸粑,内江人的舌尖“家乡味”。它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已经在椑木镇“香飘”180多年,是不少内江人记忆中的“家乡味”。年轻的“90后”老板门源专心制作油炸粑。他是板板桥油炸粑的第七代传承人。据门源介绍,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陈松廷的人在板板桥桥头开了一家卖油炸粑的小店,人称“板板桥油炸粑”,其制作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王凉粉”源于东兴区白合镇,已近百年历史。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王朝仙吸收总结川内众多小吃的调味精髓,独创出具有特色风味的“王妈红椒香辣油”和秘制调和酱。她首创的“王妈花生凉粉”工艺独到,粉香浓郁、细嫩化渣、食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