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晋朝

外有青竹,内藏纸香。

1月18日,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一处青砖黛瓦的川西民居内,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数位专家与当地政府和业主代表一道,在一张夹江竹纸上共同挥毫,一人一笔写下“文家乐”三个大字。

当天,夹江县人民政府向当地首批7家“文家乐”民宿正式授牌,夹江县“文家乐”民宿协会同期成立。

“新的机遇正在乐山孕育。”夹江县委宣传部部长商咏梅说,1986年全国首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都区成立,如今“接力棒”传递,我们希望以“文家乐”的形式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解锁“文家乐”

“竹根饭"有了新吃法


何为“文家乐”?

在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看来,“文家乐”是依托当地文化优势,将研学、度假、餐饮全线打通的民宿新业态。

“关键在于一个‘文’字。”谢亚平表示,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文家乐”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马村的优势所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发源地,这一张穿越千年的绢白纸面,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尖、指尖,传递着余温未尽的翰墨书香。

夹江“文家乐”(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蜀之二宝。”评价来自国画大师张大千。抗战时期,全国书画名家云集川中,安徽宣纸来源断绝,为了度过“纸荒”,张大千两次来到夹江县马村镇定制宜书宜画的纸。他同夹江纸农一道改进造纸技术,终于造出了名噪一时的“大风堂用纸”。这也让夹江的纸农有了一个接地气的称谓“吃竹根饭的人”。

“竹根饭”加“旅游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2022年起,“吃竹根饭”的马村人,有了农文旅融合的新思路。

夹江县马村镇党委书记陈林刚介绍,起初只是想将几间闲置的造纸民居利用起来,流转为民宿。马村镇还是夹江造纸发源地,同时也推出了系列造纸研学产品。通过一年的观察,陈林刚发现,住民宿的消费者以亲子家庭为主,住宿期间他们还喜欢参与当地的研学项目。

“为何不将民宿和文化打包起来,做成特色卖点?”于是一个包含书房、民居、民宿以及造纸工坊的新型民宿应运而生。“和普通民宿相比,我们还有纸文化深度体验游。”如今,当地以纸文化为特色的“文家乐”已发展至7家,新兴的业态也正从独立探索向集群式发展转变。

探寻新路径

“攒指成拳”合力发展


大屋檐、小青瓦、晒纸壁、纸槽屋……走进位于马村镇石堰村的石宝斋民宿,纸浆的清香与“笃笃”的捶打声,仿佛让人穿越回了百年前的造纸工坊。

“要的就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该民宿业主石均洪介绍,他们主打的是以非遗造纸技术为特色,研学旅游为一体的“文家乐”民宿。“这是得天独厚的。“石均洪说,独具一格的文化体验让他们自然成为当地的“目的地”民宿。”

在马村镇,游客不仅能“住在”造纸坊。主打书画文化兼具美术馆风格的“文家乐”让人好似身在画院;以“纸文化”为基调的文家乐民宿又将游客送入了张大千改良夹江竹纸的那段岁月……

夹江“文家乐”(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潘召南看来,各个“文家乐”不同的形态,实质都是将民宿与传统纸文化相结合后打造出的全新产品形态。

“这可以视为‘文家乐’不同于一般民宿的特性之一。”潘召南说,文家乐不是所谓的时尚或者行业里的一个称谓,实际上是回归了文化的一个本体,让我们找寻到了一种以文化为根基拉动乡村文旅经济的新路径。

陈林刚表示,目前马村的文家乐已具雏形,当地正通过成立“文家乐”民宿协会的方式,建立行业标准,形成管理规范,攒指成拳,让各市场主体能够互为补益,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