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全省18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的“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活动正在报名中。攀枝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向活动组委会推荐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就是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德。

人物名片


李德,1954年7月出生,68岁,中共党员,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担任村支书30余年,他四处考察学习,带领村民种植芒果。截至目前,全村发展优质晚熟芒果2万亩,年产芒果1.05万吨,产值7300万元,村民从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增长到3万元。2006年,李德被科学技术部评为“星火科技二传手”,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农村科技致富能手”,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被评为“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

李德查看新种的水果品种。陈姝妤 摄

人物故事


“芒果书记”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

1月13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一片果林中,李德正仔细查看果树长势。

这个村是攀枝花芒果的“发源地”,混撒拉村的第一棵芒果树正是李德在34年前栽下。不仅最先试种芒果找准了发展的方向,还闯出村民致富的路子。

“当时心里既忐忑又期待。”68岁的李德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当时我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带着村里先后尝试种过蔬菜、西瓜、香蕉、石榴,搞过生猪养殖,都没成功。”

一次到云南省元江县的考察,点亮了混撒拉村的前路。考察期间,李德发现那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和家乡极为接近,“一摸土,手感非常相似,我心里立刻就想,这里种的芒果,攀枝花也可以试一试。”

回到混撒拉村后,李德把带回来的两麻袋芒果种子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每天悉心照料。1992年,经过精心培育的芒果树开始挂果,一进入市场很快便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我富了不算富,要全村人富了才算富,如何变思路为出路,仅靠说服和做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群众要看到实效才会相信。”李德给村民算了一笔“芒果玉米亩产值对比账”,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带领大家开荒320余亩,建成攀枝花市第一个芒果示范种植基地。

随后,村里的集体果园建设正式启动。李德发动全村村民上山挖树坑、修灌溉管道;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在500亩荒山上建起芒果示范园。

如今,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超2万亩,产值达6100万元,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当年李德带来的芒果种子早已在攀枝花“开枝散叶”。目前全市芒果种植面积共有103万亩,产量可达54万吨左右,产值超过30亿元,成为攀枝花重要的农业产业。

尽管看着乡亲们靠着芒果鼓了钱包,盖起别墅,李德还是闲不住。2010年,他成立攀枝花市德益果品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攀枝花芒果的生产、经营、销售,又从广西、海南等地引回不同水果品种:沃柑、金橘、莲雾、杨梅、杨桃、嘉宝果......光柑橘,就已经试种了六七种,“哪个品种适合种,试过之后才知道。”李德说。

李德和家人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热心公益 建起第一所村级砖房小学

“好读书,读好书。”是混撒拉村村民们多年来的共识。

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村里失学儿童较多。李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决心要抓好全村教育。

当时的混撒拉村小学是一栋两层土坯房,经年累月早已成为危房,楼上轻轻走动,楼板就会掉落灰尘。

看着满脸是灰的孩子,李德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带着村民们披星戴月干了4个月,建成了仁和区全区第一所村级砖房小学。

为了说服动员孩子们入学,他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绞尽脑汁地说服动员,还向教育部门争取落实减免学费等政策。经过不懈努力,改造后的混撒拉小学开设了5个班级,入学学生达200余名。

为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李德在村里建立“学生奖励资助制度”,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每年对考入大学、中专的优异学生进行奖励。

就是这样一个朴实而平凡的“育苗”人,让沉寂的村子燃起共同富裕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山村孩子们前进的路。


2022年,哪束光温暖你、照亮你?

赶快登录川观新闻客户端,

参加“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吧!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

↓↓↓

1、登录川观新闻客户端,点击上方“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活动报名通道,或点击右侧悬浮球进入报名通道。

2、也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