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荞璐  川观新闻记者魏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群众要相信国家的储备能力。”针对近期泸州市民“购粮热”,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普通群众,买粮食够十天半月就可以,随吃随买,没必要大量囤积。

如何保障市民“饭碗”端得稳?答案,就藏在“十三五”以来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点滴的粮食安全工作中。

“泸州饭碗”稳

数量、质量有保证,绿色低温科技储粮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建成智能粮库8个,覆盖仓容25万吨,实现市区县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对国有粮企的粮食出入库管理、安全生产、商贸交易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建设7个优质粮食工程质检体系项目,覆盖泸州市各区县,到2020年底,全市预计每年可开展产新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卫生调查400余批次,政策性储备粮和“放心粮油”质量抽检500余批次,泸州率先在全省实现区县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全覆盖。

粮食安全,不仅要有数量、质量保证,还得有科技支撑。

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正在开展粮食质量扦样检测。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过去五年,泸州市有效仓容达52.60万吨、油罐罐容达到1.63万吨,建成绿色低温仓容达到22万吨以上,可根据粮温和气温变化情况,采取降温除湿、机械通风、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将粮食温度全年维持在平均15℃以内的低温状态,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减少粮食损失和药剂使用,延缓粮食品质陈化和劣变,达到安全、保鲜、生态储粮的目标,实现绿色储粮和节粮减损。

泸州市发展改革委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四川唯一受表彰的市州单位。

战略布局高

打造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和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城市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谋划开局。今后,泸州在粮食安全上又会有怎样的思路?

泸州拥有川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水铁公路联运的交通优势、粮食主产区的产能优势,但也存在粮食生产加工短板。十四五期间,基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和安全战略布局要求,拟将泸州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粮食和应急物资的物流通道,打造成为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和应急物资储备节点城市,并着重提升粮食产能和加工能力。

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正在核查粮食数量。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具体来说,先以“川南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打通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粮食和应急物资物流通道。项目规划粮油交易和质检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两中心”和粮食仓储物流区、转化用粮中转区、粮食精深加工区、粮食批发商贸物流区“四区域”,为西南地区提供优质粮油储备、加工、配送、交易。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环境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已纳入2020年省重点项目。

泸州粮仓70年演变。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同时,建设“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油加工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助推建设双城经济圈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地区是粮食纯销区,粮食产粮、储备、加工能力有限,泸州拥有泸县、合江两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在产粮大县发展打通“种植—收购—储备—加工—销售”产业链,辐射重庆,为川渝两地提供优质粮源和高品质粮油产品,为双城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并且,还要以品牌、质量、物流为支撑,稳步推进泸州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品牌创建,鼓励“泸字号”龙头粮油企业技改升级,推进特色粮油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促进本地粮油品牌创建为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质量强市,依托质检机构,全面开展粮食安全风险监测活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粮油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发展商贸物流,依托和润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和“西南食谷”项目,与川南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项目形成“三位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