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朱雪黎 王眉灵

9月29日,“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磅活动上的常客宋志平以全新身份再次来川,带来一席有关国企改革的思想盛宴。

国企改革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台上,宋志平整整3个小时侃侃而谈。台下,可容纳40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这是省国资委围绕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策部署,拉开新一轮国企改革序幕而精心筹备的一场“四川国资国企大讲堂”。精心之处,一在邀请宋志平其人,二在举办讲座之时。

看其人——宋志平,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双料会长”。40年国企从业生涯,担任央企掌门人长达18年,成功带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500强,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他常年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国企改革创新研究实践,出版专著十余部,被誉为中国的“企业思想家”。

看其时——9月27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及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借智借力,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细化自身的三年行动计划,正是地方和企业之所急所需。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四川应该怎么干?讲座后,川观新闻记者也对宋志平进行了独家专访,他给了四川“四大法宝”。


法宝一:

狠下决心整合重组

当了18年央企“一把手”,并一度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央企“一把手”的宋志平,对四川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中国建材集团有1/6、超过千亿元的资产在四川,效益也很好,我来过四川多次,也很喜欢这里。”他说,过去作为企业负责人,他一直很关注四川,更关注四川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

在他看来,近五年,四川省国企资产总额从5万亿元一路猛涨到超过12万亿元,在全国排第四位,足以窥见四川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显著成效。但新一轮国企改革序幕已经拉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核心就是“要办事”。四川也要积极谋划如何把握机遇,做好自己的行动方案,扎扎实实“办事”见成效?他认为,第一件事,应该狠下决心,加大整合重组的力度。“只有想清楚国有资本的布局结构,狠下决心,义无反顾把整合重组做好,合并同类项,形成几个大的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发挥国企引领作用。”

整合重组,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大趋势。他说,国有资本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持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已从成立之初的190余家,压缩至97家。“现在基本都是‘大家伙’,调整和优化都是朝着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集中。”每户国企都应该问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做强做大主业。

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山东的经验和成效。山东整合境内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集团组建省港口集团,整合重组后山东港口集团年货物吞吐量跃居全球首位;完成山东重工与中国重汽重组,中国重汽重卡产销量跃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实施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山东能源与充矿集团联合重组,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无独有偶,近期,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徐进刚刚带队前往山东调研,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就是重要议题之一。

宋志平说,整合重组的好处显而易见。发挥规模效应,减少同业竞争,同时提升集约化,降低管理成本等。但现实的难度也确实存在。例如在整合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好各方关系,找到同向性,获得广大干部员工的支持等。 “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对四川国企充满期待!”

法宝二:

用好“混改”这把金钥匙

第二个法宝,他认为是,要用好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这把金钥匙。在他看来,之所以称“混改”是一把金钥匙,就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决国有经济和市场接轨的问题,解决国企的深化改革问题,解决社会资本进入国企的途径问题,解决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纷争。

“国企改革不只是解决国企的问题,而是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了民企,并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他说,中国的国企和民企,是一对孪生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型国企给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配套协同和外包服务。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国民共进的路线。而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实际上就是发挥了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活力,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成功带领两家央企跻身世界500强,他说,法宝正是“混改”。

讲座上,他回忆起一段电视剧情节般的往事。2002年3月,宋志平上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就职当天,坐在主席台上正准备就职演讲的他忽然接到一份文件,是法院关于冻结集团资产的通知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带领中国建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用25% 的国有资本吸引了 75% 的社会资本进行发展,撬动了数千亿元总资产,带领这家曾经困难重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央企,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领先的建材企业。“ 国药集团的混改,也基本是复制、借鉴了中国建材的探索经验。”

“混改的核心是改,而不是一混了之。”宋志平说,如今中央企业的资产,70%都在混合所有制里。中国国企能有今天,正是经过了多年的上市、混改。今天中国的国企,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国企,也不是西方人过去诟病的国企,而是市场化的国企。总体来看,混改是国企改革的一大历史进步。但也要重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混改”中存在“两头怕”的问题。“国企怕资产流失,民企怕被公私合营、扫地出门,大家各有各的顾虑。”他说,“混改”其实是一种股权合作模式,不是谁吃掉谁,而是要优势互补,国企的规范化管理和民企的市场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

讲座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混合之术”。“我用‘三盘牛肉’吸引民企参与混改。”他说,一是公平合理定价,二是给创业者留有股份,三是保留经营团队并成为职业经理人。“国企要做开明的国企,民企也要做规范的民企,多看对方的长处,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法宝三:

探索有活力的机制

宋志平说,机制改革是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何为机制?他一言概之,就是企业效益和干部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好的机制、有活力的机制,就是要建立正相关的关系。企业效益好,干部员工的待遇福利就高;企业效益下来了,就相应下降。

“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 有了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 。”这是宋志平常讲的一句话。他回想起初到中国建材旗下的北新建材上任厂长的日子。“当时员工都不好好干活,我去问,大家就说好多年没涨工资,好多年没分房子了。”后来,他就在厂区挂了两个气球,各拉了一个飘带,一边写着“工资年年涨”,一边写着“房子年年盖”。并鼓励大家说,大家一起多创造点效益,工资、房子都会有的。这些动作,点燃了职工的热情,企业迅速扭亏为盈,他也兑现了承诺。

除了自己机制创新的“小试牛刀”,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家是民企华为,一家是国企山东万华。在他看来,华为的成功除了靠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还有“财散人聚”的机制。“任正非在华为只有 1.01% 的股权,华为的工会持有98.99% 股权,近乎全员持股,而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山东万华,则是中国化工行业少有的掌握国际前沿制造技术、管理优势突出的全球性龙头企业。这家企业的“科技分红”机制,让宋志平记忆深刻。“企业员工研发的一项技术,一旦上市创造效益,个人就可以拿到效益的15%做奖励,最多的一项奖励达几百万元。”他说,在这家企业调研的时候,研发大楼基本都是灯火通明,技术人员积极性特别高。

宋志平说,回想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国企进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奖勤罚懒,提高效率。他将其称为“老三样”。如今,机制改革更需要让人力资本参与财富分配。他为此提出实施“新三样”,即“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科技企业分红和超额利润分红”。

提法不新,但实际操作中也并不容易,如何让“新三样”在更多企业去推广、实施,也是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

“现在互联网等新经济公司中,国企占比并不多,因为缺少互联网基因。”在他看来,所谓这个基因,就是满足需求的机制。在很多互联网等新经济公司,员工持有股权、期权并不新鲜。

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尤其是来自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探索有活力的机制,更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好的企业需要好的企业家来带领,四川国企曾有一个倪润峰,带领一个长虹,全国知名。”宋志平说,好的企业家,坦率来讲,可遇不可求。我们只能大力去培育企业家、发现企业家、保护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对企业家的支持力度。

法宝四:

加大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

作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给出的第四个法宝是,更加重视资本的引入,加大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

“创新,归根到底是资本的支持。”他说,四川科研院校众多,人才济济,大力引入丰富多元的股权融资模式,积极培育更多的上市公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更好借助资本的力量,培育创新生态,未来可期。

作为一名带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操盘手”,宋志平认为,四川应该更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一方面发挥规模效益,培育自己的世界500强企业,形成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潜力,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资本市场认同的“独角兽”企业。

在他看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做大不容易,但在当下,企业做强做优更为重要。

除了世界500强排行榜,宋志平也很关注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最新公布的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全球586家独角兽企业,美国以233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227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二,美中两国占全球独角兽总数的八成。从国内来看,独角兽企业更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地方不仅拥有创新的人力资源,更有资本为其插上翅膀。”宋志平说,成都乃至四川,都不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但目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称,补齐资本的短板,新的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