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徐莉莎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
我们已经来到2022年的收官处。在2023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经济世界的改革创新因子,被充分激活,破除制度藩篱、抢占未来赛道成为经济大省无一例外的共同选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和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征程中,四川又书写了怎样的故事?
更强动力
1月4日,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四川省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川渝高竹新区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十分亮眼。
航拍镜头下的川渝高竹新区一角。
高竹新区,是川渝共同批准建设的第一个省级新区,也是两地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2021年1月,由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设立,共耕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实验田”。 近两年来,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审议通过,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高竹新区拔节生长。
8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在提及十年来四川取得突破的六项重大特色改革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改革被首先提及。
从40多年前的农村改革,到近年来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始终是推动四川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的最强动力。
这种动力,越过激流险滩,闯过风高浪急,在各种风险挑战交织的2022,作为“关键一招”,改革为发展所需,为基层所盼,更为民生所向。
这一年,科技体制改革再出发,成为点燃创新引擎的“火种”。从1月初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揭牌,到12月末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打总,四川继续破题“不敢转”“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之年”标注2022。
这一年,要素市场化、“亩均论英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6月22日,3宗16.79亩地块以585.2万元在成都农交所资阳所成功交易,实现了资阳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开入市“零的突破”。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整市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的地级市,资阳市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探索经验。
这一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到收官之年,省国资委晒出成绩单:改革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1+6”重大专项改革,作为标志性、引领性工作,在交通、生态环保、旅游、民航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由四川交投、四川铁投组建而成的蜀道集团,成为四川省万亿级领航企业。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中,蜀道集团首次上榜,成为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首家世界500强。
民营经济用改革破题。10月,《四川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方案》印发,围绕融资增信、降本减负、惠企服务直达、转企升规、多元化解纠纷等5个方面,探索破解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政策举措,着力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夹江县创新探索工业“防疫泡泡”管理模式,图为夹江县陶瓷企业瓷砖生产线。李向雨/摄
发轫于民间的改革探索方兴未艾。今年5月,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调研组在乐山市夹江县蹲点时,发现了这里创新探索的工业“防疫泡泡”管理模式。“最大突破是改变了防疫最小单元。”夹江县委书记许天毅说,“防疫泡泡”把企业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小单元,而不是简单一停了之、一关了之。统筹防疫、生产两不误,“防疫泡泡”模式后来在四川工业领域全面推广。
更广空间
一头一尾,贯穿2022年的两则消息,耐人寻味。
一则是新年伊始。1月1日零时10分,四川首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标志着RCEP第一时间在四川落地,成为四川外贸发展新的里程碑。当天,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正式生效。四川不再只是和国内省份看比较优势,而要与RCEP成员国的所有地区同台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另一则发生在年尾。12月5日,来自四川31家外贸企业的40人启程飞赴欧洲,开展为期9天的经贸促进活动,抢抓海外订单。这是近三年来四川首次组织的商务包机活动。几乎同一时间,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抢单团”,也纷纷包机组团出海。这一次,四川与东部沿海地区步伐一致,传递出政企合力、积极应变的信号。
四川不沿边、不靠海,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从年初到年末,四川主动出击,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奋力站上开放前沿。
做进出口蜂蜜生意的川商刘馨予,在参加完这次四川商务包机“组团出海”活动之后感叹,自己的企业发展变化不大,但世界已经不是三年前的样子,相比疫情前,公司的订单量少了30%。三年疫情,加之世界经济低迷影响,“外需走弱、订单不足”成为不少外贸企业面临的难题。
如何穿越迷雾?这一年,四川牢牢抓住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的牛鼻子,开放动能在巴蜀大地激荡。
4月8日上午10点,一列满载货物的“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遂宁高新区西部铁路物流园开出。
通道让开放之路更宽——4月8日,一列中老国际班列从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驶向老挝万象,同时,在自贡、广元、遂宁,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也同步发车。“四市同时发车,为四川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增添新的支撑。”四川省陆海新通道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6月28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推荐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建设,将全方位推动在通道基础设施建设、货源组织培育、综合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大机遇,四川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平台使开放水平更高——3月23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试水中老铁路“一单制”+全程保险模式,又一次迎来“首创”。这样的“又一次”创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早已成为常态。今年,四川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5周年,5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是一个试验区,通过协同改革的扩大效应,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在今年新增5个,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总数已达到13个。
向好的数据来之不易——成都海关发布数据,今年前11月,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220.5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8.2%,增速在前十强中列第4。据悉,前11月四川外贸出口、进口均同比增长,其中11月当月四川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年内新高。四川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前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连续多年位列西部第一,外贸、外资、外经量质齐升。
更大潜能
11月23日,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正式揭牌。“为国铸剑”的四大天府实验室,终于“组团出道”。
隆冬时节,四川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回顾202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创新成为制胜的决定性“定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其势正盛。
西部(成都)科学城。资料图
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群成势。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渐成中国创新版图的闪亮坐标——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入,科学城的战略科技力量得到极大充实;揭牌一年半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肩挑国家光学工程领域自主创新重任;“最强大脑”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1900万个……从“成团出道”的天府实验室,到“大国重器”拔节生长的西部(成都)科学城,再到总量全国前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正加速在巴蜀大地汇聚。
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仰望星空,梦天实验舱内,载荷科学实验柜凝聚了电科十所奋战十年的科学成果;回到地表,成都双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光芒夺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从生物育种到航空与燃机、从工业软件到集成电路,我省重大科技专项正加快产生一批颠覆性裂变性成果,催生一批可抢占市场前沿的创新产品。
创新创业源泉涌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生是创业的生力军,从年初到年末,四川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聚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今年年末,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1.2万家,有望达到1.4万家。创新氛围不断凝聚,创新土壤日渐肥沃。截至目前,成都“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已汇聚科技型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成都“科创贷”累计投放贷款金额突破200亿元。
行至岁末,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从四川看全国,改革创新大势不可逆转。年末,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努力做到“四敢”: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定将迸发!
成都郫都,科创新城里,科幻馆项目施工现场,800余名工人正在昼夜“三班倒”施工。明年,星云状的科幻馆将迎接世界科幻大会的八方来客,助力成都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创新动能澎湃的四川,正倾力迎接2023年的春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守正创新,自信自强
举全省澎拜之力,推明年四川跃上新台阶!
创新是立强之本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拼经济搞建设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