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其中,四川省委宣传部报送的广播剧《回家》入选。12月20日,记者联系上主创人员,听取创作背后的故事。

《回家》(受访者供图)

聚焦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发展之路

活泼的鼓点里,一个爽朗的声音响起:“你看你看,这里有两只大熊猫幼崽……”随着三集广播剧《回家》的娓娓叙述,一个温暖的故事缓缓打开:顾教授、张志民、韦东东、杨晓萱等一代又一代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接棒攻坚,最终实现“人工圈养种群补给野生种群大熊猫”的梦想……这件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创作出品的广播剧《回家》,聚焦全世界关注与热爱的古老物种大熊猫,以人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发展为创作主线,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研究大熊猫保护的科学家在圈养还是野放这两条不同的生态保护、发展道路上之间作出抉择,最终选择探索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实现让大熊猫回家、回到自然的保护梦想。

该剧制片人及编剧之一宋锦燕介绍,作品表达了让濒危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存续发展,这既是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诚然,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物们的家园,“回家”是所有生命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和最温暖的归宿。同时,在广播剧《回家》里,“回家”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动物回家,也是各种情绪的出发和回归。

在宋锦燕看来,讲大熊猫的故事其实讲的是人的故事,是我们保护生态、保护家园的理念不断进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你能看见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四川故事,“我们尊重动物、尊重大熊猫,因为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人类的邻居,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情感,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家园,都是地球村的组成部分”。

八易其稿 用国际视野讲述四川故事

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大熊猫在中国已经有8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这一古老物种深受人们的热爱。该作品从对大熊猫种群繁育保护、野放回归大自然表现“人与动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回忆创作,宋锦燕介绍,该剧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大熊猫栖息地,并和从事大熊猫保护的专业人士交流沟通。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采风过程中,主创团队对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不断加深。通过不断打磨细节,八易其稿后,《回家》才最终定型。

在主创阵容上,该剧由薛伟强、宋锦燕、方黎担任编剧;庆新为导演;韩童生、阎萌萌、惠龙等主演。整体创作团队是中国有影响力的编剧、导演,演员更是邀请当下中国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影视演员参与录制,有社会响应度。

为了讲好四川故事,在叙事上,创作采用纪实性,按照符合国际传播潮流方式,将这一宏大命题,通过小切口娓娓道来,使得故事既贴近时代,又贴近生活,在围绕大熊猫保护这一主题里,爱与感动流淌其中,启迪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