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时隔三十四年后,四川三星堆启动新一轮发掘,引发世人关注。为了能够完整呈现三星堆3—8号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发掘、研究全过程,《又见三星堆》摄制组从2019年发掘工作启动开始便常年驻扎广汉,伴随式记录这一重大考古事件,及时捕捉到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故事。

近日,这部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获得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那么,这部作品是如何产生?创作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12月20日,记者联系上主创人员,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执行制片人彭淼介绍,《又见三星堆》以4k超高清影像方式为依托,以发掘过程中的考古人和重要文物为故事支点,结合穿梭机、飞猫摄像机、鱼竿摇臂等新技术手段,多维度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考古学,以及一代代中国考古人上下求索、寻根求真的人文精神。

从这里看见四川

如今,打开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可以看见其从细腻精巧的视角入手,以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悄然变化浓缩了故事讲述的时间,以众多考古人真实可感且富有人情味儿的人生经历作为叙事的逻辑支点,将大气磅礴的人文历史融汇于细腻生动的点滴日常,在影像细节的褶皱之中将宏大的历史故事款款展开,将神秘的古蜀文明深入解读,让我们得以立足今天而拥抱千年。纪录影像不仅展现出三星堆文明的博大深远与波澜壮阔,更加诠释出一代代国家宝藏守护人们的浪漫深情与执着初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和研究三星堆遗址过程中,展现出向“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明”致敬的人文态度,深入探索了三星堆文化因素是何时、何地深深植入到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去的。纪录片生动展现出三星堆考古工作者与“文化多样的中国”“传承创新的中国”“开放包容的中国”和 “保护发展的中国”的深刻互动关系。同时让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鲜活起来,进一步塑造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并推向更国际化的舞台。

展现独属考古人的浪漫

据了解,《又见三星堆》六集分别以“重逢、初见、守护、追寻、重生、不朽”作为分集片名与全片架构。这些集片名的背后,也藏着摄制组的浪漫初心。“我们希望我们所记录的三星堆,它更像是一位来自三千多年前的长者,向我们深情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与这片土地曾经造就的传奇。这既是历史文明的传承,也是我们共同情感的延续。”提及拍摄《又见三星堆》,总导演王剑感慨颇多。他介绍,在跟踪记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改变了原定的拍摄视角,不仅仅关注于文物发掘故事,更多地想要展现专属于考古人的浪漫与无瑕。也正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时刻提醒自己,拍摄的画面、记录的细节要富有情感人文思考,要寻找到考古人的视角,感受他们的感受。这使得《又见三星堆》每一集都刻画了考古人的一种气质,或严谨、或浪漫、锲而不舍、面对困难也甘之如饴。

纪录片还将不少珍贵瞬间收录,让人温暖。比如,在第一集《重逢》中,记录下一场重要的会议:中国考古界的顶级专家以及参与过1986年那次发掘的亲历者齐聚一堂,为此次三星堆再发掘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三星堆新一轮发掘将在多学科背景下同时展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研究,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我们三星堆肯定要走向世界,而且我们新的发掘,不只是靠文物的精美,我希望这个考古能够成为一个代表21世纪,起码2020年这样一个时间段,中国考古最高水平。”

在纪录片第五集《重生》中,记录了一位特别的年轻人郭志成。郭志成的父亲郭汉中,是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多年,6000余件破损青铜器、陶瓷器、石器和玉器等文物在他的手里重现往日神韵。透过他们的工作日常,考古人的薪火相传跃然于眼。

这样一部生长于蜀地的纪录片,也引发不少观众的情感共鸣。有评论家认为:“《又见三星堆》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与这片土地曾经造就的传奇,传递出古蜀人的生存信息和中华文明的大地密码。可以说,《又见三星堆》是对当代科技考古的一场全新影像实录,更是大众走进‘古蜀文明’的一次美学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