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刘煜瑞 唐广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9月24日下午,资中罗泉古镇的一条青石巷中,趁着檐角渗过的阳光,75岁的董宗德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坐在自家门口忙碌着,缺了手掌的右手按住竹条,左手则拿着柴刀将其切削成型,随后搭建成型……一件塔楼状的工艺品框架已经成型。

“我准备做个黄鹤楼。”今年以来,董宗德一直关注着新冠疫情的变化和武汉的抗疫工作,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座武汉的地标后,就萌生了做一件工艺品的想法。从选竹、处理材料、到划定草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开始正式搭建。“起码要花3个月时间。”

事实上,董宗德一直在尝试做技术要求更高、造型更为复杂的竹制品,相比之下,黄鹤楼所需要的3个月并不算多,“有些复杂的甚至要大半年,但我愿意做、喜欢做。”董宗德告诉记者,考虑到自己精力有限,也不愿意被钱牵着走,他自己做的竹制品,都是自用或者送给亲戚邻居,并不对外出售。

进入董宗德家中,昏暗的环境下,一摞摞竹制品堆放在一起,“能摆出来的,都是我做得比较满意的。”董宗德说,他对自己竹制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有缺漏、粗细不一样、图画不精巧都是失败品……一根根不起眼的竹子在他手中成为了一件件简约精美的工艺品:竹篮、竹兜、手花瓶……据董宗德介绍,他学习竹编手工至今已有近40年光景,年轻时因意外受伤导致右手残疾,怀着谋生、打发时间的想法,他开始了自己的竹编生涯,而这一干就是半辈子。

当天下午,记者离开时,董宗德仍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一把柴刀、一根竹条和几件小工具,董宗德的生活早与这片小小的竹条密不可分。这间仅有十来个平方米的小屋,是他的整个竹编世界;而绵延40年的时光,在他眼里也不过是无数个竹制品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