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9月24日,位于攀枝花东区产业园区攀密片区的攀钢鸿舰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接到市场订单,再次启动冷窄钛带生产线。这条攀枝花首条能够加工0.37mm钛带的生产线,加工设备全部由攀钢自主生产制造,“钛带的应用范围很广,制作成为钛焊管后,能够被广泛用于海水淡化和核电行业等领域。”该公司总经理江开近介绍,生产线建成当天,员工们全体都兴奋得跳起来。

在攀枝花市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里,与鸿舰公司一样掌握着领先技术的企业并不少。今年4月,这座主导产业为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的产业园区在成立20年后,被认定为四川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园区。成绩背后,如何自我“修炼”?近日,记者走进园区进行探访。

整合优势 盘活资源 园区引来“钛”凤凰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储量67亿吨,其中铁储量占全国的20%,钒、钛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潜在储量超过200亿吨。”据园区管委会主任冯阳介绍,资源是园区的一大独特优势。如何将资源充分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答好这张答卷并不简单。

考虑到经过多年发展,发展条件良好,园区将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摆在前列。加强园区路网建设的同时,加快园区网络工程建设,建成多个信号基站,保障园区内外信息通畅。

“公司厂区用电量比较大,算得上是最大的生产要素了,为了扶持企业发展,园区把我们的电费从0.65元降到了0.45元,后来政府又争取到了攀西地区水电消纳政策,现在电费是0.37元左右,保证了石磨化工序的稳定进行。”四川目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石墨新材料深加工的企业,为攀钢“一号工程”高炉渣提钛提供材料支撑。

该公司董事长雷建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从包头来攀投资兴业,就是看准了园区的资源和“诚意”。

在厂区里,公司与攀枝花学院合作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和石墨碳基新材料研发中心源源不断地为生产研发提供动力。“这是厂区里的智库。”雷建明说。

园区整合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学院、攀枝花市技师学院等本地高校资源,和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钢钢铁研究所和十九冶建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产学研合作不断丰富,多个研发项目相继落地,还制定出《磁选设备磁感应强度检测方法》和《磁力分选试验方法》两项国家标准。

短期高收益和绿色长期发展之间 选择了后者

按照规划,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金沙江为界,分为“江北工业经济发展带”和“江南生产性服务经济带”,园区整体分为“弄弄坪片区”“攀密片区”“高梁坪片区”和“流沙坡片区”。围绕钒钛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依托攀钢等核心企业,有选择地引入钒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粉末冶金等项目以及配套企业,引进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新兴产业。

土地资源有限,有进就要有出。“在园区发展中,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阵痛期。”冯阳介绍,园区制定项目进入和退出的土地管理办法,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加大低效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主动关闭了中汇钢铁、攀阳钢铁等一批产业层次低、污染大的企业,处置了一批低效企业,撤除了一批散乱污企业,收回用地约1500多亩,而后引进了一批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项目。“在短期高收益和园区整体发展中,我们选择了用绿色理念和更长远的眼光引领发展。”

目前,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凸现,以攀钢集团和钢城集团等为代表的钢铁延伸加工产业、以鸿舰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以攀钢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矿产业、以攀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钒钛产业、以顺腾集团为代表的冶辅耐材产业的五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效果日渐显现。

下一步,园区将加快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领域接轨,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冶金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钒钛重点领域深度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尖端“加工厂”和重要产业转移承接地。“全力落实打造“攀钢航母舰队”,支持攀钢等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钒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攀枝花钒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对于园区未来的发展,冯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