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董世梅 蒋君芳 王晋朝 曾小清 范华

11月18日早上,记者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车子一路攀上海拔1300多米的宋家山麓,山间晨雾氤氲,空气清新。一路上,背着背篓、骑着摩托车下山的村民络绎不绝,彝历新年将至,大家都忙着置办年货。

早上八点过,阿牛古机一家穿着彝族服装来到新林镇茗新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与等候在这里的另外几家人会和。“每年过年前,我们都要拍一张‘全家福’。”他说,这是5年前就有的约定。

那一年,茗新村刚成立,是当时四川最“年轻”的行政村。几年来,茗新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我们要用拍照的方式,把好日子记录下来。”阿牛古机说,照片一年年拍,茗新村一年比一年热闹。

工地 多元发展做强新产业

从广场出来,沿着蜿蜒的硬化村道继续向上,几栋钢架结构的房子已然矗立。打围墙上,一张鸟瞰图揭秘了这块工地的未来:一个镶嵌于茶园之间的农文旅产业园区项目。“这边是民宿的亲子套房,坡下是餐厅、前面是烧烤区……”在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的介绍中,眼前的场景立体可感。

“你看,镇长他们也在这。”泥泞的施工道上,记者迎面遇到张俊林的两位“熟人”。女的叫阿库达枝,是新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男的是副镇长沈建军。

“为了督导项目进展,最近每天都是七点半就过来了。”阿库达枝跺了跺脚上的泥,快人快语。成昆铁路复线通车在即,这个峨边县的村庄迎来了发展“加速器”,农文旅产业园区项目的加快推进。“茗新村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成昆铁路复线上的峨边南站十来分钟车程。天气晴好时,可远眺对面的峨眉金顶、金口河大瓦山等,就像水墨画一样。”阿库达枝介绍,镇里计划以茗新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子发展。

一幢幢彝家新居错落排列在山坡上。王永春 摄

“要过彝历新年了,但项目的施工人员还在增加。”施工方现场负责人张世勇介绍,当天有150多名工人在同时作业,8栋民宿的钢结构焊接工作这两天就能完成,然后就进入内装阶段,确保本月底完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阿库达枝介绍 ,项目的实施就是把茗新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为茗新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更稳固的产业支撑。

沿着村道再往上,就是村里的艾草加工厂和东西部协作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园。路边,“坡改梯”的层层梯田里,一周前才种下的茶苗十分劲挺。“除了种植茶叶外,明年乌天麻的种植加工规模还要扩大,还要种300亩艾草。”张俊林有信心,一个个项目变成现实之后,村集体年收入将在现在的每年119万元基础上持续增加。

刚刚种下的茶苗已经透出新绿。王永春 摄

超市 移风易俗带来新风气

顺着山坡往下走,一个小院门口的火盆吸引了记者注意。采访当天,茗新村气温只有七八摄氏度,记者凑上去与村民吉夺衣曲一家围着火盆取暖。看到客人来了,好客的吉夺衣曲添了几块木头,顺手翻了翻盆里正烤着的土豆。

身后是吉夺衣曲家的超市,也是村里的积分超市。超市不大但货品齐全,货架上方的白墙上用红字写着: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

积分超市是2020年7月开张的,村民们在这买东西,用积分兑换就行。积分要靠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挣。吉夺衣曲说:“今天难得清闲下,前几天是积分集中兑换期,村民差不多都用积分来兑换过年的东西。”

正说着,一辆摩托车停在了超市门口。“来20袋盐巴。”一个黝黑的汉子走进超市。来人叫各比达哈,家住茗新村三组。“过年杀了猪,买点盐回家做腊肉。”说着他便拿出积分卡递给吉夺衣曲。记者看到,各比达哈卡上还有300多分。吉夺衣曲说道,6月底各比达哈母亲离世,他听从村干部和德古(“德高望重的人”)建议,没有过度操办,也遵照新民约用礼金代替了活畜。“不仅受了表彰,还成了我们村的积分王,现在村里婚丧嫁娶都是按新风俗办了。”

各比达哈走后,吉夺衣曲的侄子吉夺拉尼赶忙从超市旁的仓储室,搬出货物补货。“你看,货架空了不少,都来不及摆(货)。”吉夺衣曲告诉记者,忙的时候家里人都来帮忙,在外打过工的侄子吉夺拉尼就是“主力”。

吉夺拉尼几年前就跟随父亲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也能得积分呢。”23岁的吉夺拉尼笑着指了指墙上张贴的《茗新村“积分超市”管理办法》,上面写道,外出务工男性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奖励100分,“这100分我是拿到了的。”

新年过后,吉夺拉尼还是准备出去打工,“多闯荡,为以后留在村里创业积攒更多经验和资金。”

广场 年轻人共同打拼新生活

“音响好久到?音乐放起来,大家才好跳舞咧。”村里的太阳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已经在等候。一辆三轮摩托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彝族小伙尼里乌了载着音响从山坡上下来。

“这个小伙子勤快得很,脑子灵活,会挣钱。”在茗新村,30岁的尼里乌了小有名气。几年前,外出务工回来后,他留在村里搞起了养殖,鸡、羊、猪都养过。村里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后,他又寻思着给企业提供绿植服务,捣鼓出几片地开始种植花卉。

“明年我要开村上的第一家农家乐。”麻利地调试好音响之后,尼里乌了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计划:“村上的农文旅产业园项目就要建好了,到时候游客来了,肯定需要用餐,我要做特色的彝家风味给他们品尝。”

在政府的帮助下,尼里乌了请来了设计师,要把自家房子设计改造成农家乐。过完年后,他计划在房前屋后栽上更多竹子,把环境好好打造一番,“至于农家乐的名字,先想了一个:竹韵家庭农家乐。”

篝火越烧越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聊新年计划。一周前才从成都务工回来的冷冷卢子也加入了话题。“听村干部说,民宿建好后要招服务员,我已经报名了。”

这些年冷冷卢子和丈夫一直在外打拼,从浙江到四川,打工地点离家越来越近,“如果能选上服务员,我就不出去了,一个月保底有2000元左右,干得好还有提成,还有保险,最关键是能照顾家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广场中间,篝火升腾,伴着轻快的音乐,村民们跳起了达体舞。此时,山上的云雾早已散开,太阳照在身上,暖意浓浓。

记者手记


临近彝历新年,茗新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有着并不悠闲的节奏。村民们忙着过新年,手里的活儿也没停。

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电话不停,汉语、彝语来回切换,除了工作电话,还有家里老人催促回家过年的。“哪里搞得赢哦,只有喊兄弟先把猪杀起。”

尼里乌了也在忙,杀好的山羊还放在自己院中来不及打理,山上放养的牛羊鸡,地里种着的花卉,他和平常一样精心打理。“忙完了再回县城和家人一起过年。”

茶园里,廖国忠和同伴们一早就开始牵水管,准备浇灌茶园。“上周才种下的茶苗,这几天都要把水管好。”

朴实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分明的感受:在茗新村,每个人都是振兴发展的“涓涓细流”。当这些细流汇聚起来,就是推动村庄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

恰逢彝历新年,村民们都不约而同提到明年,甚至更远的未来。我想这便是常说的希望吧。可以想见的是,不久后穿山越岭而来的成昆铁路复线,将把小凉山与外面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那时,随着种种外力的注入,村里的变化或许将比此刻村民们所期望的更大。

声音


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

从茗新村正式成立那一年,我就来到了这里,对这里的变化太过熟悉。5年时间里,从搬新房到迁户口,从建学校到搞集体产业,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党的好政策做最强支撑,才让茗新村从一个贫困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脱了贫摘了帽,还要想办法富起来、强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我将把自己的青春力量投身于乡村振兴这方广阔舞台,和村民们一起去找寻更多乡村振兴的答案。

茗新村村民吉沙乌牛:

我十几岁就离开小凉山到外地务工,成都、重庆、广州……都跑了一转。记得是从2017年开始,每年回来村里都有新变化,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也打算今年过完年留在村里不再出去了。

这段时间村里开了好几场会,给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里说了,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我在想,发展特色产业,没有人可不得行,村支书也一直劝我们年轻人要留下来。所以,前两天村里新修的农文旅综合体招服务员,我去参加了面试,希望能借此留下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茗新村村民尼里尔保:

我是最早一批来茗新村定居的村民,2005年我们全家从邻乡搬迁过来,之前在山上承包了一些地种树,也种些粮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儿子回家给我念的,我记得报告提到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马上到峨边的动车要修通了,村里也正在搞民宿,我准备搭上这个“快车”,把家里的空房腾出来搞个农家乐,以后也能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