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长歌——唐蕃古道沿线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川博开幕

展览现场精美文物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薛维睿

串起唐都长安和吐蕃的唐蕃古道,一条见证1300多年汉藏人民交往的友好之道。

9月27日,“天路长歌——唐蕃古道沿线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展览聚焦古道文化的宣传,精心遴选展示来自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西藏、四川等七省区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对汉藏文化交流的特殊价值及其对沿线地区的重要意义。

展览现场精美文物

唐蕃古道,亦称唐蕃驿道,公元7至9世纪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吐蕃逻些(今西藏拉萨)之间使臣往来的官道。唐蕃双方通过政治联姻,使团往来,经济贸易及文化风俗的彼此影响,使这条道路呈现出“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景象。

唐蕃古道跨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全长3000余公里,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维系民族情感与区域联系的纽带。唐蕃古道作为有着文成公主美丽传说的浪漫通道,作为一条见证1300多年汉藏人民交往的友好之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览现场精美文物

此次在川博的展览,在原有巡展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四川吐蕃遗迹,如四川石渠县吐蕃石刻群、四川炉霍呷拉宗吐蕃墓等。四川石渠县吐蕃石刻群的发现,以实物印证了史书中所提到的在传统线路以南的另一条唐蕃间的交通线路,对于研究唐蕃古道走向、唐蕃民族关系、佛教传播路径、吐蕃佛教史、藏传佛教美术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炉霍呷拉宗遗址唐代冶炼遗存上部堆积为一处吐蕃早中期的墓葬。这是川西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的墓葬,为川西高原识别有关遗存和探寻唐蕃古道南线的走向提供了线索。

唐王朝和吐蕃王朝,早已消失在亘远的烟云中,但它们在中国西部演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幕,依然回响千年,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唐蕃古道历经千年沧桑,经久不衰,是后继历代王朝的官道,不仅承载着交通运输、政令通达、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更架起了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维系着国防安全与社会稳定。迄今,在古道的基础之上,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建设和航线的开通,使地区间的联系更加通畅和快捷,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0月27日。

展览海报

一起来看看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文物吧——

1、卡约文化七孔铜钺

青铜时代

青海省博物馆

湟中下西河村潘家梁墓地出土。铜铸,钺刃呈半椭圆形,圆銎,插柲处稍粗,到远端渐细。钺身近銎处有七孔,孔周起缘,并向刃部延伸形成纵向脊,銎身分段镂有三个横长条形孔,用以加固柲柄。器形特殊,铸造较精,为卡约文化典型铜器。

2.唐三彩陶马

展览现场精美文物

唐代。通体施酱黄色釉,马鞍施桔红色颜料,鞍鞯及马尾呈自然白陶色。马俑呈站立状,站在长方形釉陶板上,双眼圆睁,凝视前方,眉骨突出,两耳竖起,鬃毛直立,短尾上翘,显得膘肥体壮。造型细腻准确,神态生动传神。

3.唐玉卧马

唐玉卧马

青海省博物馆

马呈卧形,收尾回首状。雕刻巧用俏色,质地为青白玉,玉质较软,玉里夹杂墨色,马的整体造型肥胖。从形态看是马驹,马驹的鬃发及马尾雕刻细腻逼真。马嘴紧闭,双耳短小竖起,双眼圆睁,鬃尾等利用原材料黑俏色雕刻制成,浑然一体,极具特色。

4、唐男木俑

唐男木俑

青海省博物馆

西宁市南滩体育场唐墓出土,唐代。站立俑,面饰白彩,身穿红彩衣裳。木俑面部丰满,手臂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及衣纹用线刻法表示。虽然刀法简练,但神态准确生动,颇具盛唐风采。

5、唐女木俑

唐女木俑

青海省博物馆

西宁市南滩体育场唐墓出土,唐代。站立俑,发髻高盘,饰以黑彩,面饰白彩,身穿绿衣红裳,拱手站立。木俑面部丰满,手臂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及衣纹用线刻技法表示。刀工简洁,衣带动感强烈,形神兼备,唐代风格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