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朝 川观新闻记者 程文雯

9月27日早上9:30,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18号线始发的火车南站地铁站,人群熙攘,步履匆匆。


今天,人群又多了一个方向从火车南站出发,驶向位于东部新区的三岔,未来这条线路还将连通天府国际机场。



这条成都最年轻的轨道交通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18”。此时,距离“老大哥”成都地铁1号线的开通,刚好十年。


十年前的今天,晨光微亮中,一列地铁列车从成都地铁红花堰车辆段驶入隧道一路向南。成都地铁1号线,开启了成都轨道交通纪元。



十年间,成都地铁开通8条线路,线网图从“十”字型到“米”字型架构,再到“井+环”线网架构,安全运送乘客超55亿乘次。一条条地下长龙往来穿梭,带动城市脉搏强劲跳动。


没有什么比公共交通系统更能显露一个城市的真实状态。对于现代城市而言,轨道交通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生活的延伸与拓展、城市气质的映现与求索。它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成都的城市格局,更描绘着未来的发展图景。

创新之路

逆袭突破

从难题处破题

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首次联通成都市主城区、天府新区与东部新区及天府国际机场,对整体优化成都市“东进”交通网络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极核作用提供有力支撑——轨道交通18号线汇聚了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视频:航拍成都轨道18号线穿越龙泉山隧道

在他身上,有多个全国第一。全国首创市域快线A型车,“兼具地铁和动车组双重优势,既有地铁载客量大、启动快、便捷的特点,又具备动车速度快、噪音低的特点,线路设计最高时速达140km/h。”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运营中心副主任雷志刚说。18号线还在全国首次采用基于路谱的新型车辆压力波控制技术,可以实时调整客室内压力波动,提升乘车体验,并且在全国首次具备高速救援功能,有效提高救援效率。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十年来,创新突破本就是成都轨道交通的立身之本。

建设伊始,外国专家曾说成都不适合修地铁,因为地质条件不佳,在成都修地铁好比“在河边鹅卵石滩上建房子。” 但有难题不等于不破题。成都地铁不仅要建,还在规划中明确: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

如今,成都轨道交通从最初的1条线路、18.13公里,发展到现在的8条线路、30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从12万乘次攀升至超400万乘次,最高单日客流量达525.60万乘次,建设强度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规划理念、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和能力建设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十年间,成都轨道交通创造了多个“第一”:2019年9月25日,全球首列5G地铁列车在成都地铁10号线太平园站首发;成都地铁是国内首个实现全线网深度接入及线网拥挤度实时展示的地铁;成都地铁中环停车场总建筑面积18.29万㎡,单线车库面积属亚洲最大……

今年,除了轨道交通18号线,还有6号线一二期、6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及18号线二期等6条线路计划开通运营。7线同开,让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在十年之际突破500公里,在国内仅次于北上广。

崛起之路

与城共兴

打通城市经脉

折叠城市时空


9月27日,列车驾驶员何方剑坐进了轨道交通18号线驾驶室,成为首发车驾驶司机。

6年前从武汉来到成都成为一名“蓉漂”,他驾驶的列车搭载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奋斗者,他们,也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塑造者。

▲18号线首发车司机

流动,代表着城市的活力。城市高速发展需要更加便捷、高速的交通形式;同时,成都轨道交通也支撑着城市高强度的人员流动,打通城市经脉,折叠城市时空。

“轨道交通让城市更美好。”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宝明认为,把轨道交通跟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可以为城市的功能优化提供更加有利的平台。

人口快速聚集为城市带来人气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难题。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重塑城市格局。

▲地铁春熙路站

翻开成都轨道交通线路图,地下轨迹恰恰承载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革之路。从成都地铁1号线连通南北开始,成都历史上“摊大饼”的格局就悄然变化,随着多条线路陆续开通,“多中心”的格局更加明朗,在纾解城市已有结构性矛盾的同时,更进一步扩展城市空间。

据北京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郭春安教授分析,每投资1亿元的地铁就可以带动大约2.6亿元左右的GDP增长,提供4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成都的GDP从2010年的5500亿快速攀升到2019年的17012亿。

交通线的形成就是经济带的形成。产业方面,日益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逐渐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成都提出,轨道交通要服务产业功能区建设,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覆盖绝大多数产业功能区。更高的通行效率,让优势产业快速集聚,城市分工更细。

▲18号线

跨越龙泉山,连通东部新区的轨道交通18号线,更让龙泉山两侧的“双翼”融为一体。有专家认为,有了地铁人们出行前对目的地距离的衡量标准,将发生彻底改变。在轨道交通18号线上,从火车南站到三岔原本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为30多分钟,时间取代空间成为衡量远近的标尺:远在天边的天府国际机场已近在眼前。

仅就东部新区而言,白纸画图,更能画出轨道交通和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城市新形态,韩宝明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站在世界一流的角度,去打造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结构,使城市活力更强,环境更加宜居。”

▲18号线三岔站

此外,地面交通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资源,城市越大、人口越多、车辆保有量越高,往往就需要更宽的路,这些占用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开发强度,而且很难从根源破解城市拥堵。

在2010年,成都地铁在公共交通出行中分担率仅为3.2%,如今已提升至超50%。“大力发展地下交通,为城市地面空间利用‘留白’,对城市来说意义重大。”韩宝明说。

未来之路

行稳致远

进入稳定期

成都地铁驶向何方


在成都,刚刚在武侯祠、杜甫草堂感受2300多年城市底蕴,转身进入地铁,很快就能到达繁华热闹的现代街区和产业高地。传统与现代是这座城市的两面,因为地铁,你几乎感受不到它们的界限。

游动的地下长龙,连接的还有当下与未来。今年,成都将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下一步该驶向何方?

“轨道交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伦敦、纽约等世界领先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轨道交通会经历一个从成长期逐渐向平稳期的过渡,从更重建设到建设与运营并重。”韩宝明说。

行稳才能致远,进入这一阶段,地铁线网增加的速度也将适度放缓,更为关键的,是要把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组合起来。

国内,成都率先在轨道交通做了三网融合的工作。在规划层面同时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轨道交通网和铁路轨道交通。”在韩宝明看来,这是非常领先的设计理念。

由此不难窥见成都在呼应国家战略的中的通盘考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向东、重庆向西。虽然目前尚未通达天府国际机场,但据成都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18号线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了成都双机场一体化运行的需要:线路在18号线、19号线共线段预留最高时速160km/h的运行条件,可实现与19号线、S3线互联互通。这让省内要素资源流通方式更加高效,以此进一步打通东向轴线,联动整个成渝中部区域城市群。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轨道交通18号线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预计2024年通车的轨道交通资阳线将连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资阳市,线路全长约38.69公里,轨道交通18号线则可以实现与资阳线的无缝换乘。

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韩宝明还给出一个关键词:TOD综合开发。城市急剧扩张,为了有效承载新进人口,很多地方都在开发新区,这会带动新的城市形态变。“从零开始,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天府新站TOD项目

TOD是目前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开发模式,在日本东京,各TOD通过不同模式对周边土地进行梯度式开发,日常通勤、商务办公、生活休闲、朋友聚会等需求都能满足,城市地面资源价值获得极大提升。

成都目前有694个站点正按照TOD综合开发的理念加紧规划建设。作为成都TOD“开篇之作”,位于城南的陆肖站TOD周边共规划5条轨道交通线路,一体化设计范围达1640亩。项目站城一体,与周边地铁站相互呼应,建立“轨道+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形成TOD生态圈。

图片、视频素材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提供

四川日报全媒成都中心出品

策划:李秋怡

执行:程文雯 甘翠 熊珮 王晋朝(实习)

视频制作、视觉设计:甘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