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时隔3年,11月16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线下展再次回归。亚轨道运载火箭、医用回旋加速器、智能救援“大块头”……第十届科博会3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精尖产品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接地气”的数字农业,一端连着科技,一端连着农业,颠覆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

参展商向观众介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智慧种养全产业链平台。

智慧种养 一个操控台管理20万头猪

一个操作后台,管理20万头猪。在2号馆,中国电信展出的智慧养殖——三台县生猪全产业链监测平台,让人看到当下数智农业新貌。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合生猪养殖技术和产业要素,大到种猪、育肥猪存栏分布、全国行情动态,小到当日饲料投用量、环境实时温湿度等,都可在该平台上查看。

随机打开某一养猪场实时监控,大屏上4个实时视角“直播”着猪儿们的安逸生活。“通过对猪场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实现了远程猪场管理。比方说智能饲喂、环境调控、异常预警等等,都能远程监测并发出指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解决方案总监何磊讲道,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适应当下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减少了人猪接触,降低猪只发病率。“随着平台的完善和推广,将有更多的猪场纳入,预计管理60万头猪,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田间种植同样旧貌换新颜。

麦冬交易中心产地仓数字化管理平台集合了植保服务、投入品管理、种植技术规程、检测认证、溯源监测、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功能,为道地药材川麦冬生态种植、绿色加工、标准化优质道地药材供应体系提供数字化管理技术。

“田间5G智能杆,负责采集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等,还有天空中多普勒无人机,掌握着麦冬的生长态势。这些数据一一传回,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数据。”何磊讲解智慧后端是如何搭建而来的。

该平台可随时调取任何一块地里的视频监控,能汇总、分析麦冬种植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并且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构筑麦冬数智化新生态。

数“治”乡村  口袋里的贴身“管家”

不仅在生产端,数字技术也延伸到乡村治理、村民的日常生活。

在江油市青莲镇双石村的“数字乡村”大屏上,记者看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进村车辆信息、人流量监测都一清二楚。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相较城市,乡村地广人稀,公共管理物力人力匮乏,如何实现高效治理?曾参加“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乡村研修学习的双石村党总支副书记赵琳把数字理念带回了乡村。

步履式山地救援机。

特高功率激光切割机。

赵琳介绍,从2020年起村上就开启了“数字乡村”平台的搭建。该平台重点实现村务管理信息化,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查看暂住人口信息、住房信息、土地信息、村民车辆信息等基础数据,同步发布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政策法规等信息,是村委会和村民的沟通桥梁,以及党员管理、学习的阵地。

而村上建起的“魔镜”安防治理系统,打破了传统视频行业技术壁垒,广泛运用于乡村。“随着安防治理系统投入使用,消除监管盲点,村民被盗现象、管理漏洞明显减少,营造和谐、幸福乡村。”赵琳说。

仿生智能四足机器狗引来观众驻足围观。

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系统展示。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记者在展区看到,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服务供应、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应急指挥等等,在推动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