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罗敏

“我们现在也是‘产业工人’了,种地干活有收入,土地流转有分红,日子过得舒服着哩!”9月20日,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同心村连片沃田上,又迎来新一轮播种,数十名村民忙栽种大蒜,田间一片热闹。

今年1月,河清镇启动村级建制调整,原同心村与金星村、插山村合并,设为同心村。新的同心村,村域面积6.5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09户,3563人,党员117名。合并之初,村上没有一个成熟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共才3000元。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成了村党委的心病。

嬗变,始于党组织找准了“圆心”。同心村以合村为契机,建强党建堡垒作用,坚持强队伍、谋产业、抓治理,推动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2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

筑牢党建根基强内力

村级建制调整后,同心村抓住党组织建设的“纲”和“本”,打造有“领航力”的党委班子和高素质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断提升党的战斗力,党建有效引领了产业发展。

党员带头做给群众看,党员领着群众一起干。村党委书记易吉军带头出资,建立柒达生猪养殖厂,与四川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签订代养协议。有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带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心村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杜康 摄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易吉军说,为了让党建工作赢得民心,群众想什么,村两委就干什么。通过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的民生问题,让群众更加信赖党组织。

“我们在开展‘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活动中,要求党员服务要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即群众有不满情绪、有突发事件、有矛盾纠纷、有喜事丧事必到;村里的困难家庭、危重病人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和信访户必访。我们党员志愿者不怕麻烦,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点滴小事,温暖百姓。”易吉军说。

产业发展撑起致富路

在同心村,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强筋健骨”,基层党组织为发展致富“领头开路”。

去年底,同心村争取到10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经该村股东大会代表讨论研究,决定将其中30万元入股绵阳市安州区新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0万元入股年产量达6000头生猪的柒达生猪养殖场,村集体经济自留资金20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项目。

项目活水,浇灌出了满园春。

易吉军替村民算了一笔账——以前村里土地流转费用大概是400多元每亩,流转给公司翻了一倍多。就近务工挣钱,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充分发挥村民务农“特长”。

“公司采取保底收益+年底分红的方式,每年给同心村集体经济分红2.52万元,若年底收益超出此收益标准,还要进行第二次分红。”新民农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村上入股的3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收储粮食、烘干等项目,目前运行良好,已经给村集体经济分红25433元。

柒达养殖场年出栏6000头。杜康 摄

村另一边的柒达养殖场,该村将50万元量化为1086股,每股460余元,分摊到每个村民身上,让“村民变股民”。养殖场与村“两委”签订保底收益协议,每年养殖场保障集体经济保底收益4.2万元,并对多余利润份进行二次分红。按照每头育肥猪收益200元计算,柒达养殖场年出栏6000头,预计实现利润120万元,集体收益将达到20万元左右。

幸福生活入画来

产业兴了,腰包鼓了,全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同心村,白墙黛瓦的房屋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村组庭院;“永远跟党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标语随处可见……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

同心村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和江浙等地做法,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新农村建设体系中,引导向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发展。易吉军介绍,同心村在拉长“秸秆饲料、畜禽粪便、沼气与渣、肥料还田”产业链上下功夫,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鼓励有机肥市场的发展。

同心村数十名村民忙栽种大蒜。杜康 摄

如今,饭后散散步,到村上修建的舞台跳跳舞成了百姓日常。村上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村民们都踊跃参与,让大家有很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了党建的引领、带动和辐射,同心村正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绘就幸福生活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