棬坝村庭院深深带墨香

高仁斌  

川南富顺,沱江进入长江之前流经的最后一个县份。在经过县城的一段,沱江绕城而过,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因其形似巨釜,所以这段水域也被称作釜水。棬坝村,是与县城隔江相望的一个村庄,从县城到棬坝村,需要经过红旗大桥,从东街绕行,大致五六公里路程。  

地理条件优越的富顺县东湖街道办事处棬坝村,水产业远近闻名,是西南鱼苗养殖第一村,2018年,曾被评为“四川十佳生活富裕村”。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渔村里,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宅院——福源灏。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这里曾是该县第二初级中学和职业中学校的校舍,直到 2013 年学校迁往新校区。也许正因如此,福源灏这座有着 200 多年历史的民居,尽管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一直不为众人所知,更没有以旅游景点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沱江岸边,庭院深处,悠悠岁月在这里静静流淌。

壹  

福源灏是一座庄园式建筑,原名凤凰庄,总占地面积28亩,除了房屋建筑,还有荷花池、柏树林、花园、草坪等设施。整座建筑气势恢宏,横阔96米,纵深59米,共有大小房屋99间,取《管子》“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之意,共有天井48个,取“四时八景”谐音。  

走进福源灏,处处可以感受到精巧的布局所体现出的人文理念。福源灏的院落很多,但却泾渭分明,各有用处。99间大小不一的房屋分成四列七行,分前、正、左、右、新五个大院。正院和门厅呈轴对称形,坐落在东西轴线上,其余则自由分布。每个院落之间均有4米多高的空心砖墙围护分隔,层层包围着正院。这样大院套小院、院中有院的设计,既体现了安全防卫的功能,又使得大院宏阔俊美,小院妙趣横生。行走在错落有致的院落里,不会感到一丝的压抑和臃肿。  

48个天井分布于院落之间,巧妙地把户外阳光引入廊道和窗前采光不足的地方。来过福源灏的人们之所以都会对这些天井赞叹不已,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巧妙,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好像懂得你的心思。  

已经退休多年的富顺县第二初级中学老校长周其荣先生说,这些大小不一的房间,当年都曾经用作图书室、教室,甚至还做过教师寝室和学生宿舍。那些岁月里,院子里随处可见手捧书卷的学子,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循着门厅的方向,和100米之外沱江流水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构成和谐而完美的乐章。  

此外,整座建筑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就是排水系统的周密布局。3500多平方米的院落,地面起伏有致,空间开合变化,全部采用了地下排水设计。64条阴沟巧妙地排放在院落之中,就像整座院落的根系一样盘根错节,融会贯通。即便是滂沱大雨,也是只闻水声不见水流,穿着布鞋就可以走遍全院。即便是以今天的建筑规划眼光来看,这样的设计理念和巧妙构思,都是令人赞叹的。  

福源灏民居充满了太多的意趣,只有当你走近它的时候,那种久违的幸福才会瞬间变得亲切,亲切得触手可及。民间有诗曾这样描绘:“何处荣国府,邑州凤凰庄。池塘荷花艳,庭院异草香。长河橹歌悠,亭榭古筝扬。仙女到此游,醉景忘返乡。”

贰  

这座庞大民居的主人,最初为一邓姓商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奉政大夫(正五品)陈宏泽购得。陈氏祖籍为福建龙岩,清嘉庆元年,陈氏举家从四川资中县银山镇迁入富顺。  

陈宏泽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新隆、新仁、新宪(早亡)、新斗。迁居富顺后,陈氏主要以经商为业,长子新隆开办的福隆号、次子新仁开办的福星号和四子新斗开办的福源号,被称为富顺商业三大宝号。陈新斗之子陈兆贤,自1875年至1892年间,先后对整座宅院进行过两次改扩建。为求子孙具有灏博学识,如同绕宅水势,灏瀚书海,故将福源号更名为福源灏。福源灏前厅二门条石左右石坊刻有一副门联,恰好寓意着宅院主人的人生期待。联曰:文梓瑞芝秀挺嘉图,霞縠烟缬光照曲门。  

事实上,陈氏家族的确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多人都曾在朝中为官。其中最为知名者,乃是被誉为清末“蜀中文学八大家”之一的陈崇哲,据《陈崇哲四川优贡卷》记载,陈崇哲的父亲陈庆华便是陈宏泽的曾孙。  

陈崇哲,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优贡,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陈崇哲的才华,需要从尊经书院说起。  

尊经书院是清末四川两大官办最高学府之一。同治十五年(1876年),尊经书院面向全省招收首批学生100余名,其中富顺就有三人同时入读,分别是当时年方18岁的刘光第、20岁的宋育仁和24岁的陈崇哲,陈崇哲为三人中年长者。陈崇哲在尊经书院时已经享有文名,光绪八年(1882年),时称“英雄锐哲”“尊经四杰”的名山吴之英、绵竹杨锐、德阳刘子雄和富顺陈崇哲被学政考选为“优贡”入太学。次年七月,陈崇哲与其他47名优贡一起经朝考后在养心殿朝见光绪皇帝,是为“大挑”(清朝的一种科举制度)。陈崇哲中二等第二十四名,奉旨以教职用,任秀山县训导。  

陈崇哲擅长修习经学,平生著述甚多。编著有《仪礼士丧虞器服释证》四卷、《礼表》二卷、《古今文尚书篇目表》一卷等。尤其是他与乡人、江阳书院院长简伯璋共同编著的《八代文粹》,堪称一部浩大的文史工程,全书计一千三百家、二百二十卷,作序者为著名经史学家、湘学大儒王闿运。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巴蜀全书》对陈崇哲作出的评价是:“治经谨严,勤学深思,才藻富丽,诗文俱佳,诗五言宗《文选》,七言步武唐人,文则追踪魏晋。尤重躬行,以孝友称著。”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棬坝村的地理优势更为显著,紧邻成自泸赤高速出口和川南城际铁路站口,即将开工建设的跨江大桥也正好靠近村子。说起棬坝村未来的发展,棬坝村党支部书记杨军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和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棬坝村发展成为一个县城近郊旅游区。  

东湖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赵善德说,棬坝村不仅有福源灏这座精美的历史民居,还有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的东山寺,是富顺有名的九宫十八庙之一,也是明代富顺“东山六子”讲学的地方。此外,流经棬坝村的鳌溪河岸,即为宋代柳沟书院的旧址,其创办者乃是官至朝议大夫的富顺进士李文渊。这些文化瑰宝今虽不存,但关于它们的故事,还在民间口口相传。  

徘徊在棬坝村足有2000亩连片的鱼池之间,笔者不禁也陷入久久的沉思:这块从20世纪80年代就由村民们开始自发探索的鱼苗基地,不也正是这座古老村庄的珍贵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