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观察 颜雨秋 王荣升 许倩茹 李思行

“口弦虽小,能拨动人的心弦,思念母亲就弹响口弦。”11月6日,在欢庆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伴随着彝族传统乐器口弦轻柔委婉的弦音,我们走进了位于凉山民族体育场的“家园遗珍·时代新风”非遗展演现场。

以天然植物火草为原料的手工纺织布料、以黑、红、黄三色为主的彝族漆器、特色鲜明,精巧别致的彝族银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展演活动分为非遗作品静态展览和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动态展示技艺。

“12岁时,父亲就教我制作银饰,退伍回家后,觉得自己真心喜欢这个工艺,所以就一直坚持做下来了。”彝族银饰第14代传承人66岁的勒古沙日说。

“我们用火草制作的服饰,不仅绿色健康,还不易缩水。现在我们有专门的火草麻布合作社,从事这个布料的制作工作,不仅让这个技艺传承了下来,还给大家带来了收入。”负责展示火草织布技艺的李燕说。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服饰”“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布依族服饰”“摩梭人服饰”“会理金沙彩石砚制作技艺”“嶲窑制陶技艺”“传统茶具制作技艺(藏式木制、竹制、烧制茶具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携作品在这里各展其艺。

据了解,凉山州具有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拥有20项国家级、114项省级和3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这些数量众多、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凉山独具魅力、蔚为壮观的文化宝库,不仅是彝族儿女的美好精神家园呈现给世界的礼物,更是凉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凉山州不断加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旅游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既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的生机活力,又推动了凉山非遗特色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凉山非遗活起来、走出去,促进共同富裕。

随着一件件凉山非遗手工艺品走向世界各地,不仅让世界认识了凉山,也让凉山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