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上个星期周围还是水泥路,现在沥青已经铺设好了。”11月3日,记者在前往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一期)建设现场途中,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工作局高级主管石声清细数该项目的“一周之变”。

在现场,记者看到,深灰色的饲料生产车间已搭建完毕,10余名工人正在进行刷漆、焊接、打磨等收尾工作。车间背后,紧邻着4个巨型“圆桶”,在朝阳的映射下格外醒目。

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供图

一张总进度表

按照既定目标抢进度拼速度

“这是我们的进口粮食储存筒仓,有30多米高,每个筒仓能储存1万吨粮食。”四川信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指着“圆桶”介绍,筒仓是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能够智能控制粮食装卸、温度和湿度,保证存储便捷,最大限度满足储存粮食的时长和品质。

新建的办公楼。范芮菱 摄

尽管建设现场还四处摆放着电缆、围布、钢筋等,但未来的繁忙已经在陈浩心中显现——“建成投产后,我们将通过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口中亚、东欧、北美等地的小麦、玉米。这些原料进入饲料生产车间,通过筛选、破碎、混合、高温、制粒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被加工成混合、配合饲料成品,卖给养殖场、饲料厂,辐射西部市场。”

陈浩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拍摄的几张俯瞰图——两个月前,建设现场还是一块“平地”,进行着水电气管网安装、土地平整、打桩等地面基础工程。现在,粮食生产车间、粮食储存筒仓、主办公楼相继施工完成,高楼平地起。

此前这里还是一块“平地”。马鹏飞 供图

为何进展如此之快?记者在项目部会议室的一张总进度推进表里找到答案。

综合办公楼梁槽开挖5个工作日、首层结构施工11个工作日,筒仓桩基础成孔及灌注39个工作日……推进表上,项目各主体建筑的施工节点、工期、开始时间、完成时间等一目了然。

“我们每周、每月、每季度都有既定目标,召开大大小小的推进会抢进度、拼速度,每天有近200人在现场施工作业。效果也十分显著,预计11月中旬就能进行设备单机调试,11月底试生产。”四川信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马鹏飞说。

一个项目部“老熟人”

坚持决策围绕项目转

去年3月,中信建设首次到泸州考察,6月与泸州签署投资协议,11月成立合资公司;今年3月项目正式动工,11月底试生产……作为综合保税区该项目的专项对接人,石声清用“极快”来形容项目进展。

半年多来,石声清三天两头就往现场跑,已成了项目部的“老熟人”。

在石声清看来,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当地的服务保障措施。“一个星期解决建设用水用电事宜;加快审批,协调自规局、建设局等加快土地规划审批、施工图纸审批等,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施工车辆进出综保区流程……”石声清说,为加快项目竣工投产,园区坚持决策围绕项目转、谁能决策谁主持,避免层层会议研究,提升项目问题解决效率,先后解决了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临时用水用电等30余个问题。

“预计11月中旬启动粮食采购工作,这是一个大工程,受市场行情、各部门沟通情况、粮食品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我们会加强采购的渠道、品种、产品的多元化,以应对相关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陈浩说。

近年来,泸州港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功能高效发挥,中信建设、中海粮油、厦门建发等20余家知名企业扎根泸州开展粮食进口业务,有效服务成都、泸州及周边区域酒类、食品加工和饲料产业,泸州港进口粮食业务量常年居长江上游港口第一。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一、二期全线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饲料150万吨,年产值达到35亿元,实现年进出口额28亿元,将进一步巩固泸州作为西南进口粮食加工集散中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