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亮

张英伦先生是资深的作家、学者和翻译家,生于1938年。195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196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罗大冈教授专攻法国文学。1966年,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冯至、卞之琳、罗大冈、李健吾、罗念生、杨绛、柳鸣九等共事。1988年,旅法,受聘为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法国文学史》《雨果传》《莫泊桑传》《大仲马传》等,译有《莫泊桑小说选》《茶花女》《玛尔戈王后》《鲍狄埃诗选》《梅塘夜话》等,编有《外国名作家传》《外国名作家大辞典》《外国中篇小说丛刊》《外国小说大观》等。

2015年11月6日,张英伦先生所著的《敬隐渔传奇》首发式在四川遂宁举行。在首发式上,张英伦先生向主办方慷慨捐赠了关于敬隐渔的若干文献,包括敬隐渔的小说集《玛丽》(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2月),《欧罗巴》(1926年5月,载有敬译《阿Q正传》),以及庄重而高雅的《罗曼·罗兰友人之书》。这些文献,极为珍贵,都是张英伦先生以高价拍来的。

这部《罗曼·罗兰友人之书》,与敬隐渔何关?192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友人之书》由法国罗普塔尔出版社印行,乃是著名出版家罗尼格献给罗曼·罗兰六十诞辰的礼物。这部书共有3位编辑,高尔基、杜阿梅尔和茨威格;共有131位作者,包括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圣雄甘地、泰戈尔和黑塞。可谓巨匠云集。131位作者,只有一位来自中国,就是籍籍无名的敬隐渔(法文名“让-巴蒂斯特”),《罗曼·罗兰友人之书》收录了他以法文写就的散文《初访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友人之书》有个敬隐渔简介:“作家,中国上海。”敬隐渔,原名显达,字雪江,遂宁人氏,生于1901年,约卒于1933年,享年不到33岁。他是诗人、作家、翻译家、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者,与罗曼·罗兰、鲁迅、郭沫若等中法文豪都有交往。他曾首次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成汉文(没有最后完稿),介绍到中国;还首次将鲁迅的《阿Q正传》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曾得到罗曼·罗兰、郭沫若、茅盾、成仿吾等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的“天才”。综合各方面史料来看,很有可能,敬隐渔最后因为身体或精神疾病蹈海而死(一说投湖而亡)。

张英伦先生旅居法国,遍游欧洲,精通法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富有传记写作经验,对敬隐渔饶有兴趣,可以说是研究后者的最佳人选。他历时5年,行程万里,从遂宁到上海,从法国到瑞士,既考察了田野,又查阅了若干图书馆和档案馆,终于完成了这部填补空白的《敬隐渔传奇》。这部书资料翔实,考证精确,视野开阔,评价公允,结构匀称而文字优美。在首发式上,我向张英伦先生建议,该书没有虚构,堪称良史,或可更名为《敬隐渔评传》。他局部地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修订《敬隐渔传奇》,就更名为《敬隐渔传》,又编译《敬隐渔文集》,于2016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印行。《敬隐渔文集》囊括了作者的旧体诗词、新诗、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译文(包括法译和汉译)——作者的法文作品和法译作品,也经张英伦先生译成汉文。敬隐渔将《阿Q正传》节译成法文,张英伦先生又将法文回译成汉文,而不直接采用鲁迅先生的原文,是为了让中国读者感知敬隐渔的节译和改译风格。匠心如此,令人叹服,苦心如此,让人感佩。

也是恰在拜读这两部书以后,心动而手痒,才试写了《可能的七里靴——介绍敬隐渔的诗与译诗》。经张英伦先生谬赞和力荐,复经王锦厚先生审读,这篇论文后来刊发于《郭沫若学刊》2017年第2期。

也正是在此前后,因这两部书的面世,国内敬隐渔研究已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热潮。我便与张英伦先生商议,欲辑录相关成果,汇编出版《敬隐渔研究文集》。研究文集编为三卷,亦即史料卷、论文卷和年谱卷。史料卷收入敬隐渔、罗曼·罗兰、鲁迅、巴萨尔耶特(《欧罗巴》主编)等人的相关通信,以及罗曼·罗兰的相关日记,原文大都为法文,由张英伦先生译为汉语。论文卷收入胡亮、冯铁(瑞士汉学家)、袁莉、张英伦、朱穆、钟沁、廖久明、陈俐、刘志侠(旅居法国学者)、王锦厚、王细荣等11位当代学者关于敬隐渔的14篇最新研究成果。卷三年谱,收录张英伦先生编订的《敬隐渔年谱(1901-1933)》。

从最终编定的《敬隐渔研究文集》来看,关于敬隐渔的诗与译诗,小说的创作与修改,汉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法译《阿Q正传》和《函谷关》,与罗曼·罗兰的交往,与鲁迅的交往与误会,《敬隐渔传》的价值与特点,等等,都辑录了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2019年12月,该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精装出版,正好作为敬隐渔出生120虚年的献礼。

《敬隐渔研究文集》,以及《敬隐渔传》和《敬隐渔文集》,堪称敬隐渔研究的重要成果,早期中法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生动个案。即便这样说来也不算过分:这几部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