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田学斌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王国平 任鸿  摄影 吴枫

作为河北知名经济学者,田学斌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科技创新、生态共建、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有较多思考研究。他认为,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差距,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破解的最大难点。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先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

记者: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处于一个相对“短板”的位置。对此怎么看?

田学斌:这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客观上讲,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创新能力,或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河北确实是京津冀三地中实力较弱的一个;

第二,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差距。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缩小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差距,重点是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河北经济上不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进行得可能就没那么顺利。举个简单例子,一家企业要从北京转移到河北,如果河北的整体配套环境跟不上,企业可能就不愿意转移过去,人口和产业疏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加快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差距,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破解的最大难点。

“有得有失”的背后

有些阵痛是值得承受的

记者:如何看待“河北为京津冀发展作出牺牲”这个话题?

田学斌:应该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其实是“有得有失”。

河北是“钢铁大省”,钢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服务于京津冀的整体发展,这些年河北加快推进产能压减和“退城搬迁”,超前超额完成了产能压减任务,仅2019年河北省就压减炼钢产能1402万吨、煤炭产能1006万吨、焦炭产能319万吨、水泥产能334万吨。

产能退出带来的结果,直接体现在了GDP上。2019年,河北GDP在全国排名第13位,除了其他因素,不能不说河北为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我认为,这样的“失”只是暂时的。这些年的河北,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下大力气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努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我注意到不久前媒体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9773个。这对于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是大有裨益的。

但要提醒的是,这种转换不会一蹴而就,还可能经历阵痛。只要战略科学、策略得当、行之有效,为了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阵痛是可以有的而且值得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