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勇 张娥

今年,四川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省委、省政府带领全川人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党中央战略部署,爬坡过坎、突出重围,灾后的四川不仅恢复常态、昂首向前,更因灾难的洗礼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自然灾害的洗礼后“天府之国”依然宜居安全。“天下山水在于蜀”,四川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以其土壤肥沃物资富饶被誉为生活宜居的天府之国,以其惊艳世界的自然风光成就了世人向往的旅游天堂。人类依赖自然、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的不断改造也离不开人类的行动实践,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即因勤劳智慧的人类而生。人与自然共处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认识行为的阶段性让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存在,各类自然灾害可以看成是对人类要善待自然的提醒,在一次次提醒和克服困难中,世界不断趋近“人与自然合一”,四川正是在重重考验中蜕变新生。今天的四川,道路钢筋铁骨,河道排洪畅通,水电资源调节、防灾减灾、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地灾监测、抗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今非昔比,美丽蜕变的天府之国更加宜居安全。灾难不仅使人们改造自然,也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消除各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隐患,历经诸多灾难的四川也必将在通向人与自然和谐、人类自身和睦的通途大道上奋力前行。

经济下行的困难激发“西部龙头”更加稳健前行。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矛盾,才有世界的形成和生命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命在矛盾中得以延续,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今年以来,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散发多发的疫情冲击和超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给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外部环境阻碍与内部经济运行的矛盾等,四川不惧艰难、果敢担当,正视矛盾、分析问题,积极寻找有效方法解决矛盾,一方面,全民抗疫、重兵合围,用最短时间、最低代价阻断疫情蔓延;另一方面,在保证民用供需基础上,出台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计划: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市场主体运转畅通,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出台多种纾困惠企政策覆盖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破解交通瓶颈问题……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解决了发展矛盾,四川经济正努力追赶跨越。极具韧性的四川再添新动力、再展新活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西部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有力。

疫情冲击的考验让古蜀文化焕发绚烂生机。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依托“教民务农”和治理水患传统发展起来的内陆农业文化,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古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正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激发古蜀人民善用优势,采集种植、大兴水利,形成了以大禹治水、李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化;正是高山屏障、丘陵交错的复杂地形激发古蜀人民打造梯田索道,涵养了巧思勤作、不畏险阻、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正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塞之国”激励古蜀人民打破封闭、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沉淀了兼容并包、开放发展的文化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相成的性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重要的是辩证、全面地看待,并积极吸收有利因素、转化利用不利因素。面对散发多变的疫情冲击,四川及时修复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应对困难中传承弘扬了勤劳、智慧、勇敢、拼搏、包容、开放的人文精神。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四川人民刚健自强、积极进取,共创经济稳健增长;在疫情反复困扰下,四川人民和衷共济、闻令而动,共渡困境难关;在各种不确定性突发事件中,四川人民大局为重、公德为先、豁达包容,共助危机化解。疫情的考验有多严峻,四川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意志就有多坚定,沉淀几千年的古蜀文化基因已深入人民血液之中并不断传承发展,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精神也在一次次磨砺中更加绚烂绽放。

接踵而至的挑战让蜀中儿女益发勇毅智慧。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在化解一次次危机中砥砺前行,人类在战胜一次次瘟疫中不断成长。人类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生存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灾难于人类而言,既是破坏的能力,也是进步的动力。四川以开放、勇敢、包容的态度接受了重重挑战洗礼,从而迸发出更加坚韧、果敢、自信的能量。接二连三的苦难考验了四川人民,也锻炼了四川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四川人民从未惧怕过任何外来危险和风险挑战,经历了重重灾难的四川人民将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更加深厚的凝聚力、更加坚韧的意志力、更加智慧的创造力在新的征途上昂首阔步、勇毅前行。

风雨过后是彩虹,灾后四川更美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会一如既往,直面新的挑战中刚毅稳健地走好每一步,以舍我其谁的豪迈承担起在西部崛起、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担当。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