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案例点击

近年来,四川省高位谋划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已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等2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如强大的“智力引擎”,为治蜀兴川提供着不竭动力。

背后解码

9月以来,一份“对四川高温限电的深度思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如何抗灾保供”的智库分析报告在四川能源圈热传,并引发反响。

报告的撰写方来自一个特别机构——我省省校合作的代表性研究院之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图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一角

“这是自2020年开展有组织研发模式创新以来,研究院针对四川的重大发展需求而开展的第九个有组织科研课题研究。”10月9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科研实力,近年来,研究院不仅先后实施了“公园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规模化电制氢工厂数字化调控与测试”等有组织研发课题研究,还发挥校地合作的优势,帮助四川引进了44个高水平团队,400余名高层次人才,推动近200个项目在全川17个市州落地,为四川的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这只是一个切片。几年前,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省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了破解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我省探索实施了省校合作战略,通过引进知名高校,采取“项目化+清单式+责任制”方式,建立深层次校地合作关系,为四川的发展打造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我省与合作高校院所已开展科技和人才项目合作2200余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创新资源转化为四川发展竞争力,并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

同时,省校合作也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合作高校瞄准我省重点产业强化科技供给,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培育出了以瞪羚企业易冲半导体、商业航天领域领先企业国星宇航等为代表的300余家科技型企业,产值超500亿元。

围绕我省乡村振兴和农业“10+3”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酿酒专业粮选育”“川菜工业化”“川茶精深加工”等研究;紧扣四川工业“5+1”现代产业发展,吉林大学充分发挥机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优势,助力宜宾汽车产业发展和页岩气开发,同济大学、西南交大积极参与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建设……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引进的科研人才正在开展科研工作

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推动一个产业。成都同创谷总经理成红介绍,作为同济大学在上海之外第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自成立以来,同创谷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和成都龙泉驿区地方产业特色,引进的创新创业项目超过80个,有效培育了3家上市企业。

“合作不仅限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校合作高校也已成为我省干部人才培训重要基地,近5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超过2700余期、参训人数超过20万人次,此举有力提升了四川干部人才专业化水平。

“省校合作是我省探索汇聚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省校合作中,我省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实效导向,加强省校双方供需对接,继续推动一批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优秀人才落户四川。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