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李强 李向雨

这不是一个简单“种柿子—养柿子—卖柿子”的故事,而是一个长期实践+思考的结果,整个过程对于东柴村的基层干部和扶贫户来说都是一次大考,他们相信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真扶贫、扶真贫。

9月21日,“成渝双城记 川南新动力”第四届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风活动来到叙永县摩尼镇东柴村。记者发现,这座村庄正在上演着“资源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的创新扶贫探索。

东柴村是乌蒙山区极为典型的贫困村,地势险峻,耕地面积较少,交通不方便,面临自身产业难以发展,外部资源难以引进的双重问题。

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扶贫之路?如何激发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如何巩固当前的扶贫成果?成为东柴村第一书记陈浪洪以及东柴村基层干部每天思考的问题。

为此,陈浪洪带领村上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实地考察,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终确立了日本脆柿种植的“一村一品”的大方向。

从种柿子到获得收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不少村民都处于观望态度。结合走访实际情况,陈浪洪最终找好办法——他把种柿子和养柿子的模式进行了创新:第一种是东柴村村资公司出资金技术,农户出土地享受分红的全包模式;第二种是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以及部分劳动力的半包模式;第三种则是公司做技术指导和发苗,农户参与种植的自主模式。村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

解决了“种”和“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卖”的问题。东柴村村资公司以烟波湖(现为仙草湖)为名称注册脆柿商标品牌,对原有脆柿种植农户的产品采取统一收购、品牌集中电商销售的模式,让种植户得到了更多实惠,增加了收入。

48岁的何仕平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他家采用了公司技术指导和发苗,农户参与种植的自主模式,15亩的地一年的收入超过了20000余元,而这个数字还在逐步递增。

陈浪洪向记者透露,现全村新增加脆柿种植面积已达400余亩,预计在两三年内投产之后,会对村民收入增长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东柴村的例子是叙永县针对性制定产业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围绕竹产业、特色农业、旅游、就业扶贫等5个子方案,配合财经、金融2个政策,叙永县已经形成了产业就业扶贫“1+5+2”的方案体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衔接成为扶贫村庄关注的重点。距离叙永县城18公里左右叙永镇红岩坝村或许能给他们一种启示,这座村庄于2015年成立了“叙永县丹山绿家庭农场”“叙永县丹山青尖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带动400多户村民打造优质茶园2000余亩。如今的红岩坝村不仅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更是成为不少年轻人体验乡村旅游的网红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