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叶堂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王国平 任鸿

“北京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但因为河北和天津没有相应的产业链配套,最后很多都去深圳落地。”近日在北京,叶堂林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河北没有承接住北京产业的原因,在于承接地的综合能力还不够,比如物流配套、零部件配套等。“把要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企业比作雪糕的话,那承接地就必须有一个冰箱来装雪糕,这样雪糕才不至于融化。”

构建成熟的城市群不会一蹴而就

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助推成渝城市群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才能叫城市群?

答:原来城市发展基本都是“单打独斗”,与外围城市只限于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交换。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产生了功能区,进而出现功能分化,与周边城市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城市群由此诞生。

需特别注意的是,城市群不是一群城市简单地叠加。城市群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补位,发生功能触位,共同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城市集合。

构建成熟的城市群并不会一蹴而就,否则便是“形聚神散”,它要具备几个条件:城市经济发展要达到一定水平;任何城市群都要有核心城市;城市之间需基于复杂交通网络构建起密切联系,内部进行功能分工;成熟的城市群必须包含航空枢纽、国际贸易枢纽型城市;城市群所在的地方一定是国家的核心地区,能够代表未来国家的高度。

吸引人才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问:要素流动,尤其是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目前京津冀区域内,人才流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答: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在交通、产业、生态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人才要素在三地间的流动不够就是其中之一。有这样一种现象:河北企业来北京招不到技术人员,只能以北京分公司名义招聘,然后把人员派到河北工作一两年,到期再更换一批人。

河北招不到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在我看来,河北需要激活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同时补足短板。河北有土地优势,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让大型综合医院、学校愿意在此落地。

承接产业转移地方政府要有高招

问:承接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这个课题上拿到高分?

答:发展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

讲一个小故事。去年我随队对京津冀、珠三角进行产业链调研时了解到,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项目落地时明显感受到京津冀与珠三角的差异:

在京津冀考察时,遇到配套缺失问题,当地没办法解决,项目方只能另择地方;在珠三角某一城市考察时,同样也碰到配套缺失问题,但对方没有放弃,承诺项目建成后同步形成配套,最后他们也做到了。

现在,北京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但因为河北和天津没有相应的产业链配套,最后很多都去深圳落地。

此前,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疏解,河北很多地方没有完全承接住,导致部分批发商户流失。原因就在于综合承接能力还不够,比如物流配套、零部件配套等。把要转移出来的企业比作雪糕的话,那承接地就必须有一个冰箱来装雪糕,这样雪糕才不至于融化。

另外,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手段,提高转出地的积极性。比如确定一个合理的分税机制,让转出地和承接地在税收上实现共享。

目前,河北一些园区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对入驻分园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合作双方按4∶4∶2的比例分享,其中,海淀、秦皇岛两地政府各得40%,20%部分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让更多参与进来的主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