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程文雯 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昕桐 瞿峰 赵飞

“哟,哟吼吼——”10月4日,黄龙溪船工号子在古镇响起,清澈的江水边,舒展而悠远的号子声一下子将游客拉回到船工们的劳动场景。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龙溪古镇临水而兴,“到黄龙溪去耍水”是不少游客在节假日青睐的游玩方式。但少有人知道,作为锦江流出成都的出境地,黄龙溪出水断面的水质状况,一直承担着“国考”的任务。

2016年,黄龙溪断面水质是劣Ⅴ类,如今,已经达到了Ⅲ类。10月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成都市双流区,探访一江清水背后的秘密。

黄龙溪。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供图

看变化

黄龙溪断面水质成水治理“晴雨表”

锦江因上游两大支流为府河、南河,又称“府南河”,作为长江上游的二级支流,干流从岷江流经都江堰,分水至黄龙溪,全长150公里,于黄龙溪镇夏家沱出境,流向眉山。作为锦江在成都的出境地,黄龙溪断面水质的情况,可以被看作成都水治理的一张“晴雨表”。

这张“晴雨表”上,过去曾一度“阴雨连绵”。成都是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锦江作为成都的“母亲河”,水环境容量也曾面临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而黄龙溪断面是成都中心城区水环境的唯一出境断面,这里的水质考核,反映的也是整个成都中心城区的水质情况。

锦江上游22条主要汇入支流影响着黄龙溪的水质状况;作为4A级旅游景区,这里还承受着大量游客聚集带来压力。“几年前,要是遇到下雨天,水里反上来的味道简直让人受不了。”黄龙溪古镇商户回忆道。

转折发生在2020年。当年,黄龙溪断面由2019年同期IV类改善到Ⅲ类水质,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0.4%、13.7%、25.8%,这也是20年来府南河黄龙溪断面首次达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后,这里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

“我们在水环境治理上下了不少功夫,完善‘河长制+’,建立‘沟渠长制’,推动河长制管理从河流、干渠向斗农毛渠、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和下河排口延伸覆盖。”成都市双流区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雷琴介绍道。

张圆是锦江双流段黄龙溪镇级河长,每天打卡巡河,他还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巡河方法。“像中医一样,要望、闻、问、切。”张圆说道,“要用眼睛观察,闻河道有没有异味,找沿河的商家和住户多问多了解,最后还要切中要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着力破解污水处理厂、管网等硬件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也是重点。双流启动1758公里地下管线检测工作,陆续实施150项、757公里雨污水管网项目,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站提标改造。2021年,6座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厂站处理规模提升至每天57.82万吨,在202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看未来

让水清、岸绿、景美

面向未来,如何让一江清水长流?

科技成为关键。“目前,我们已在全区主要河流重要断面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6座、水量监测站6座、设置手工监测断面85个、在重点排口设置水质自动采样终端10座,动态精准掌控污染源排放情况。”雷琴告诉记者。

下一步,双流将坚持流域共治,完善区域联动工作机制,深化与相邻区(市)县联防联控联治,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共管共治。加快推进智慧治水,织密河长制数据“信息网”,通过安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在线监测摄像头等提高河长巡河效率,实现河湖巡河有效性、问题整改闭环、指挥调度扁平快,全面提升基层河长治水能力。

“现在水更清了,周边绿植也越来越多,在河边走走,经常还能看到白鹭飞过。”家住双流的刘辰宇见证了黄龙溪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记者获悉,成都双流正在沿湖、沿河等空间打造更多生态绿廊,以绿道为脉,把环城生态公园和空港中央公园、空港运动公园、永安湖城市公园、欢乐田园、空港花田等12个主题公园串联成珠;同时,统筹实施天府蓝网、空港绿道建设,高标准打造白河、锦江、江安河、怡心湖等一系列滨水空间,推进水生态价值转化。“让大家都能生活在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