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明华

公务“剩宴”屡屡出现,是该对此动真格严加管理和约束了。

当前,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已经成了社会共识。目前,各地各部门单位正强化监督、加强教育,多举措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舌尖上的节约”正成为百姓在外餐饮消费新风尚。不过,据9月21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说,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公务接待、自助餐食等餐饮浪费情况仍较为突出,“面子”问题是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篇报道里有这么两个细节。一是在某地的公务接待中,仅每个客人的客位菜就多达七八道,而餐桌上大家共食的菜品基本未动。二是在某地早餐接待,七八个人,可包子、粥、豆浆和各式小菜整整上了一大桌,足够20个人吃。

这般饕飨筵宴的场景,恐非一地一处独有,完全可以这样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在某县基层公务接待都有一定的惯例,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几十道菜形形色色、蔚为壮观。

这还仅仅是见诸报端的公务“剩宴”,如果再加上未被媒体曝光的,开设盛宴方的警觉意识较强,刻意保持行事低调,将“隐藏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的,那可想而知,所谓的“公务‘剩宴’有所收敛”真还不敢这么早就下结论。

细心的网友不难发现,就当前曝光的公务“剩宴”,根子就出在不少人热衷于搞“盛宴”。要知道,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大事、要事、喜事。搞个“盛宴”什么的,可谓事出有因、宴出有门。究其成因,不外乎还是图面子、摆阔气、图大气、彰底气。

自掏腰包,手在兜里肯定会捏了又捏,心里也会默了又默,这笔“饭醉款项”值不值得花销;公务接待,大手一挥,豪气逼人,于是频频上演“崽花爷钱不心疼”的闹剧。不得不说,如今在公务接待中,“盛宴”都快成为一种文化了,不管是出钱的公家,还是赴宴的客人,大家似乎都习惯和接纳了这种多有多剩的盛大宴席。

心有所忌,行有所畏。对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应进一步扩大监管视角。比如,通过明察暗访、突击检查、交叉互查等方式,对违规吃喝问题紧盯不放;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在时间空间上拓展监督之“眼”。唯有让抱着“不花自己钱不心疼”“别人埋单不吃白不吃”心理的干部没有市场,在公务接待中动辄开办“盛宴”的念头才能逐渐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