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凡 曹芮铭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9月29日,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耄耋之年的村民焦云修在暖阳下闲逛。安置点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房前屋后,村民们种上了果树和蔬菜,更添一道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

九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刘阳 摄

焦云修在安置点的新居里已经生活了五年时间。“我还记得搬进来的日子,”老焦扳着手指头说,“2017年9月5号,旧历是七月十五。”

十年前,焦云修居住在半山腰上的土坯房,出门全是烂泥路,靠着自家2.1亩的田地艰难度日;十年后的焦云修虽牙齿已经“所剩无几”,但老人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现在的生活真好!”

“老焦和糯稻”:不种稻,但端的是“糯稻产业饭”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紧邻大竹县粮油(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高速公路出口和国道线,村民生产生活都方便,加之临近糯稻基地和龙头企业,所以在当初选址时,这里成为贫困户开启新居、新业、新生活的优先选择。”月华镇党委书记陈雪梅说。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糯稻产业基地旁

陈雪梅口中的龙头企业是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一家深耕糯稻产业近20年的本土企业。

“公司目前产品有醪糟、糯米粉、米酒、饮料等7个品种80余个规格的糯稻深加工品,年综合生产能力11.6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东柳醪糟公司总经理唐本栋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已累计带动4万户农民种植糯稻20万亩。

背靠龙头企业这棵大树,脱贫户的持续增收有了保障,当地党委政府牵线给焦云修在东柳醪糟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厂里干净得很,干清洁一点都不累,每个月还有500多块钱的收入。”焦云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有女儿女婿给的生活费,再加上自己的工资和村集体的分红,足够我们老两口的开销了。年迈不再种稻的老焦,端的依然是糯稻这碗“产业饭。

“村干部说糯稻”:“集体有收益、村容村貌变化大”

在九银村党委副书记唐天成记忆里,糯稻产业从起步发展到全产业链成型,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

“2012年,我们村主要还是以种植常规稻为主,当时村里愿意种糯稻的人不到30%。”据他回忆,最初村民想种糯稻,都不知道买什么品类的种子。后来由东柳醪糟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后,愿意种糯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2017年,公司执行收购保护价,发展订单农业,大伙儿就都改种糯稻了。”

大竹县万亩绿色食品糯稻生产基地一角

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培训、保价收购……在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十年时间,糯稻产业在大竹县立地生根,由月华镇发展至全县22个乡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县市区。2021年底,大竹县以“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产业得到村民的认可后,村集体也参与进来,持续为村民扩宽增收致富的渠道。“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每年能有约16万元的分红,其中70%分给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脱贫户,去年每户分到了830元,剩下30%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唐天成说,村集体入股让产业发展和村级基础设施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

去年起,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公共区域安装上了公共摄像头。“在外务工的村民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自家老人在公共区域的活动情况,有什么需求都能直接联系村干部解决。”唐天成说,村民富了起来,村子美了起来,大家伙的精气神都提了起来。房前屋后整洁干净,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人人都以能成为村上评比的“星级文明户”为荣。

大竹县月华镇糯稻丰收

“职业稻农看糯稻”:“下个十年,信心更足”

今年37岁的邓大江是月华镇爱国村村民,从农机销售转行糯稻种植,有着近8年经验的他已是资深的“职业稻农”。

“以前是镇上经营农机销售和维修,30岁时我才开始尝试种糯稻。”从最初的二十来亩,到100亩再到200亩,每年邓大江都在扩大种植规模。今年,邓大江已种植糯稻50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投入不多、风险不大,而且还不愁卖,”邓大江坦言,糯稻产业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好产业。

“以前人工成本高,平均一亩地光是人工成本就要五六百元,而现在一亩地人工费只要三四百元。”十年间,村里的生产便道从最初的1.5米,逐渐扩宽至如今的3.5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进程加快让邓大江这样的糯稻种植大户享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以前收割机收了我们得用麻袋装好,再一袋袋搬出来,现在路好了,车能直接开到田边,装满一车直接运到晒场。”

“收购保护价现在是1.5元每斤,比卖给外面还贵0.4元,统一收购节约了我们的运转成本。加之醪糟公司统一发放种子,一亩地又可以节约100多元的种子钱。公司还成立了农机服务中心,播种、收割等机械化运作也不用操心了。”职业稻农邓大江对糯稻信心十足,计划明年将种植面积再扩大,“下个十年,我们的信心更足。”

(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