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王晋朝

“就‘乐山经验’而言,针对岩体渗水等世界公认的石窟文物‘癌症’,我们正在建设川渝石窟重点实验室、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科技创新中心,用科技的力量保护石窟文物……”9月27日,在“澜湄世界遗产城市对话活动”上,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成冬娟正在向参会的澜湄合作国家世界遗产代表城市及管理机构负责人分享四川的经验。

当日,“澜湄世界遗产城市对话活动”在乐山市举办。本次对话活动,由乐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东盟中心共同主办,省外事办作为此次活动的支持单位线上参会。

在对话活动上,澜湄合作国家——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世界遗产城市代表及专家通过网络相聚“云端”,围绕“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规范为“里”、科技为“用” ,在活化利用中传承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谈保护:

要善于借助“科技”和“体系”的力量

“就我们的经验来看,科技的力量很重要。”成冬娟的说法,得到了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认同。

刘贤高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创造性地将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等技术首次成功运用于石质文物勘察研究,开创了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另外,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技术,建成了具有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

“有了这些科技助力,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在对话活动中,刘贤高介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加快了大足石刻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方向的转变。

除了科技助力,规范化的保护体系也必不可少。“科技是技术,建立规范也很重要。”老挝琅勃拉邦省遗产办公室副主任Sengthong LUEYANG在对话中分享,针对琅勃拉邦省世界遗产,他们先后成立了国家和地方保护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划分了自然区、保护区等区域,进行分区管理。”

“这和我们乐山很像,我们乐山也针对世界遗产保护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成冬娟介绍,乐山出台了《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完成世界遗产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从制度层面统筹推进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

谈未来:

深度挖掘自身资源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说实话,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我们的收入大幅度下跌。但是,通过努力,估计到今年年底,我们的收入将会逐步回升。”在柬埔寨王国暹粒市吴哥窟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副局长Long Kosal看来,在疫情冲击之下,世界遗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度地挖掘自身资源。

以吴哥窟古迹为例,在疫情期间,重点实施了保护区内桥、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古迹的维修以及自身资源的进一步深度挖掘研讨等。“总之,就是一句话,趁着人员不多的时候,提升吴哥窟古迹的观赏深度。有了深度资源助力,一旦市场好转,收入就会迎来增长。”Long Kosal说。

“在深度挖掘自身资源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如何平衡保护和开放。”泰国文化部美术司建筑办公室Vasu Poshyanandana博士介绍,为此,泰国方面的经验是,在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与文化遗产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分考虑到文化遗产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Sengthong LUEYANG看来,琅勃拉邦省最值得一提的经验,是建立了一个“行走”遗产地。通俗地说,就是将景区“活化”,让游客能够以亲历者的身份,在行走中深入体验世界文化遗产。对此,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感触颇深,她表示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使用最新技术还原几近湮灭的文化遗迹是他们如今努力的方向,“把真实的现实空间转换成数字空间。”

在深度挖掘自身资源方面,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也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刘贤高介绍,今年,大足石刻建成了含8K球幕影院和4K高清宽银幕影院在内的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并投用,充分展示了大足石刻的超高艺术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另外,早在2011年,我们就启动了大足石刻主题文化推广项目。目前,已经在国内外举办大足石刻展览20余场,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