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勇

我是一个从业30多年的农民,和川农报的缘分,有十多年了。

故事还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三十多岁的我守过水库,干过汽修,推广过农机,一心想摆脱农民这个身份。后来才慢慢想明白,自己生长在农村,又熟悉农业领域,为什么不在这个方面做点事情呢?于是就有了杨老九植保专业合作社。

我的家乡资阳市罗汉村,古来人称“一碗水”,是个有名的干田湾。夏旱时稻田常常干裂,很难种出好稻子。省农科院的水稻栽培专家吕世华得知后,专门来村里调研,并带来了一套当时很新奇的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我对新技术很感兴趣,马上配合吕专家推广应用农膜种水稻。

结果没有让我失望。2008年,我们的稻田每亩可增产稻谷150公斤左右,并且栽种的优质稻一公斤可以比别人多卖两角钱。川农报的记者闻讯而来采访报道我的故事,写了一篇题为《奇迹 干田湾长出优质稻》的报道,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让这项技术在周边“一炮而红”,让该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更有缘的是,这位记者竟与我同名同姓!

创业之初便得到川农报的关注,这不仅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对川农报更加关注,从上面了解到更多政策和新技术、新摸式。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将好技术好经验传递给农民朋友们,带着大家一起进步。除了技术指导,我还为周边提供专业的植保、农机服务,将先进的农业模式带到乡间,与大家共同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幸收获了“四川省百名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四川省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才”“资阳市劳动模范称号”等荣誉。

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已经有100多名农机手,服务着周边近3万亩农田。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昔日的干田湾早已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新农人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我更加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而自豪,并对未来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