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寰 摄影 向宇

  //  

卷首语 

2022年5月起

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

“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大型主题策划

用一封书信承载寄托

落笔是展望未来

寄出是传递期望

收件是岁月馈赠

且看个体微澜如何汇入江潮涌动

给2027年的郭俊凌的一封信


希望自己能够在多酚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研究领域,探索更深层次的相关基础科学问题,培养多名优秀的青年人才,驱动转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技术,争做符合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团队。


2022年的郭俊凌


人物名片  郭俊凌/


郭俊凌,34岁,四川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之一。先后在四川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工作,具有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知识。2019年,郭俊凌离开哈佛大学,全职加入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多学科的高度交叉与融合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在生物医学、环境与能源、未来农业、生殖医学等多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技术。


郭俊凌在科研中。

科研成果登上《自然-通讯》

前不久,郭俊凌率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近的一项研究,他们发明了一种“盔甲活菌”技术,有望治疗肠道相关的重大和难治疗疾病。目前,该项研究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预计很快将进入临床研究。

郭俊凌介绍,临床上治疗许多肠道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往往依赖抗生素,尤其是面对肠道中最常见的有害菌“艰难梭菌”。人体一旦感染这种细菌,轻微的会出现肠道紊乱,严重的则会危机生命。抗生素是对付“艰难梭菌”唯一有效的手段,但抗生素在杀死肠道中有害菌群的同时,也对有益菌群产生了破坏,导致的结果就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近,郭俊凌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理工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曜耀医生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纳米盔甲”包裹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天然植物多酚在活细菌的表面进行“包裹”,构建了纳米工程化菌。动物实验表明,这种“盔甲”能够为好的活细菌提供有效的保护,使其免受7种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侵害,可以大幅提高口服活体菌在人体肠道中的生存能力。

在此之前,郭俊凌还联合哈佛大学与湖北疾控中心病毒所共同开发了一款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天然环保且操作简单的纳米喷雾剂,对新冠病毒具有超强的消杀能力。这项技术已经进入了试工业化生产阶段,预计今年内将面向市场销售。

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实现“医工结合”

郭俊凌从四川大学皮革与生物质系毕业后,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际著名材料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ank Caruso教授,后在哈佛医学院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合作导师为世界著名药物递送专家、美国医学院和工程院双院院士Samir Mitragotri教授,从事合成生物学和药物递送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郭俊凌全职回到四川大学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

很多人好奇,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导,怎么会从事与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郭俊凌对此解释称,这要得益于四川大学“医工结合”的发展理念。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主体是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这一直是四川大学的王牌专业。改革开放后,中国轻工业迎来巨大发展,川大皮革专业也借势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皮革化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转型升级”已成为了“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理念。

2017年,中国皮革化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石碧院士建议郭俊凌回到母校,将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交叉学科思想引入到学科的发展中。之后郭俊凌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从哈佛大学全职回到了四川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支持下,组建了生物质先进材料与纳米界面研究中心。

该中心利用广泛存在于轻工和制革工业中的“植物多酚”,又名“植物单宁”作为研究基础,利用其天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性,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先进功能材料,并运用到了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解决了跨领域的关键科学和应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郭俊凌分享了团队的最新重大研究成果,可将多酚纳米材料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受精卵胚胎在子宫的着床是辅助生殖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郭俊凌团队与华西第二医院专家合作,通过在胚胎表面包裹一层全生物基的纳米胶囊,可以增加胚胎在子宫里的着床率。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开展动物实验,全面验证其有效性和生物安全性。

希望研发更多原创性新技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郭俊凌带领团队通过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努力推进我国轻工学科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瞄准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他与团队所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们的认可,在国际著名的《自然》《细胞》《科学》被科学界称为“NCS”的系列期刊上发表展示了他们取得的跨领域成果。

曾经多次被问道,为什么选择回川大?郭俊凌自豪地说道:“我是成都人,离开家乡赴海外求学和工作,就是期待有一天能够回馈家乡,回馈母校。”郭俊凌说,“成都,如同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和求学之路。在海外的十年,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始终伴随着我。我也随时关注家乡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如今回到母校,我有机会把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回‘家’。”郭俊凌说,他要感恩国家在这个时代创造的机遇,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将研究成果发展成为新的技术和产品。

谈及五年后的愿望,郭俊凌希望能研发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技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邀你参加

给未来5年后的自己写封信

  //  

过去五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未来五年,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如果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封信上你会写些什么?

欢迎点击下图进入【时光邮局】

我们将为你寄送邮件,并选择予以回访。

你的故事,还有机会登上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