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成都先导科研人才潜心研究。供图 / 成都先导

“蓉漂”十年间,李进的创业经历与四川的人才工作遥相呼应。

作为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先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见证了四川招引人才的强大力度,尤其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创新力让李进在蓉的“根”扎得越来越深。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蓬勃向上的力量。过去十年,四川紧紧围绕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创新实施一系列人才计划,广泛搭建平台聚才引智,多层次灵活引才、精准引才,以人才“强磁场”吸引“孔雀西南飞”,于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在天府大地上竞相奔腾。

人才计划,让聚才有“良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因素,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四川人才工作。

如何破难题?2012 年以来,四川聚焦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坚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既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又培育壮大一批本土优秀人才。

引才的方向成竹在胸,四川招才引智的脚步不断加快。

对这种“快”,作为引进人才的李进感触颇深。“从创业之初的两三人到现在的 500 多人团队,四川的人才政策与创新环境成就了如今的成都先导。”在李进看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公司在成都的“大本营”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资历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了95%。

无论是四川的人才工作,还是李进的创业实践,都不约而同抓住“人”这个核心。这些年,四川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四川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等,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天府峨眉计划’和‘天府青城计划’是四川打出的人才引育‘组合拳’。”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四川不断完善“天府峨眉计划”和“天府青城计划”的实施细则,不断拓宽高层次人才集聚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如今,依托“天府峨眉计划”,2000 余名高端人才和超过 148 个创新创业团队在蜀中大地活跃,促成了一大批海内外青年学者和名校毕业生落户四川 ;通过“天府青城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全省已集聚 4000 余名本土高层次人才。

从海外到本土,从领军人才到青年人才、名校毕业生,四川梯次招引人才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人才的引进,为四川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李进创办的成都先导成为西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作为“海归”博士后,开发出地震预警系统;拒绝国外千万年薪回到四川发展的博士潘锦功带领团队九年磨一剑,研发出“发电玻璃”……

人才的优势是发展的优势,也是竞争的优势,一剂招才引智的“良方”,让四川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正在进行的 2022 年“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申报工作,将使更多的人才充实到四川的发展建设中。

省校合作,点燃引才“强引擎”

兴隆湖畔,科创动能不断释放,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环湖布局,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栖息”于此,从硅谷来蓉发展并加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潘思铭便是其中之一。

2016 年,作为清华校友,计划回国创业的潘思铭受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之邀,来四川“看看”。当来到绿意盎然的兴隆湖,潘思铭便被眼前的环境所吸引,四川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让潘思铭随即作出了“来蓉发展并成立公司”的决定。

带着 5 名从国外回来的清华团队成员,潘思铭开始了他的研究和创业。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孵化下,潘思铭创立的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迅速成长,发展成为国内无线充电行业领军企业。

“筑巢”与“引凤”并举,潘思铭团队的发展与四川务实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息息相关。

2014 年,四川与清华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四川省校战略合作序幕,让四川招引人才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也成为四川依托省校合作协议落地的第一家研究院。“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以及清华大学学科技术背景,让研究院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自然就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道出了人才选择研究院的缘由,“研究院采用灵活多元的引才模式,面向全球吸引杰出科学家、精英企业家和优秀科技人才,人才队伍呈现出高层次、高学历、国际化的典型特色。”

建平台、引人才,四川抛出“橄榄枝”,已先后与 28 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落地 900 多个产学研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坦言“:省校合作在集聚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成立后,依托学校人才资源,引进聚集各类人才 300 余名,通过产学研项目落地聚集的人员超过 80%,项目发展和人才引聚的良性循环正在加快形成。”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四川引才诚意满满。宜宾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学城科创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20 所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引进在宜办学高校 10 所,在校大学生达 8 万人;绵阳、德阳、自贡等地立足优势产业,建成九洲北航智慧空管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德阳新材料研究中心、浙大自贡创新中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四川“平台+引才”的模式实现人才发展“提速”,人才引进“质”与产出“量”双提升。

特色活动,别具一格“揽”人才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四川始终将人才招引功夫下在日常。

“以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为契机,学校引进了樊代明、陈香美等 12 位院士担任学校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说起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戴鸥印象深刻。不仅如此,成都中医药大学还通过建立“程京院士工作站”等,促进更多高端人才汇聚,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从 2020 年开始,四川持续开展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充分发掘用好顶尖人才智力资源,构建起四川与院士合作长效机制。宜宾市引进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及其团队,以产业集聚人才,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欧阳明高院士专家工作站。

“宜宾不仅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且还是最具潜力的电池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链已经铺开,这些因素深深吸引着我。”欧阳明高说,宜宾用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这里汇集,“我们还成立了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青年人才发展基金,帮助青年人才成长。”

以丰富多彩的人才活动为载体,四川引才的脚步坚实。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知名高校四川人才活动周俨然已成为四川引才活动的亮丽名片。通过“海科会”引进的人才詹固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药化学研究,他说:“四川引才注重引育并重,针对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招引,让人才更有活力。”

如詹固一样,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在蜀中大地大有作为。譬如,借助“知名高校四川人才活动周”,广元创新开展“广纳英才·元来有你”引才月系列活动,吸引在脊柱外科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学博士李志琳扎根广元;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举办中高层次专场招聘会,让有着丰富基层一线和海外工作经历的“80 后”毛飞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

广元市“蜀道英才”走进乡村。供图/ 广元组

八方英才,近悦远来。一位位优秀人才相聚天府,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川蜀这片热土不放释放,一支稳定且持续壮大的人才队伍正在四川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