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9月18日,一场与钒钛有关的研讨会在成都和攀枝花两地联动开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与攀钢研究所的数十位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进行交流探讨。


▲点击收听

攀钢与中科院过程所的合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攀钢的发展凝聚了科学院过程所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双方具有悠久的合作历史和深厚的合作基础。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时任中科院化冶所(过程所前身)所长,叶渚沛老先生针对攀西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和开创性的工作,为攀钢形成全产业链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攀钢与中科院过程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0年以来,双方聚焦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领域联合实施了1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攀钢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四天前,也就是9月14日,攀钢集团与中科院过程所在北京签订了“攀钢集团-中科院过程所全面合作协议”。

而在当天的交流会上,张锁江院士以“聚焦国家战略,致力重大技术变革”为题做了近一个小时学术报告,屏幕这边的技术人员们频频点头,表示“讲在了心坎里”。来自攀钢研究院钒技术研究所研究的申彪,和同事们一边用手机对着屏幕拍下ppt,一边拿笔忙着记录。

会后,申彪不禁感叹,整场学术报告的三个关键词“无中生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让他对科研工作的思考角度有了扩展和提升,他说问题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反馈,但攻克解决需要自上而下,需要更长远的眼光。

申彪的感受与在场的钒钛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级高工孙朝晖一样。作为一名钛专家,孙朝晖反复强调,从企业到研究机构,再到一线科研技术人员,都应该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将“聚焦”作为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打通企业与学界的沟通渠道,形成共识并长期关注,而不是“单打独斗”或者“撒胡椒面”。

科研需要坐冷板凳,需要沉下心,这是不少老一辈科研人留下的精神宝藏,随着市场竞争甚至大数据的出现,似乎科研面临着更多短期成功的诱惑。现在在攀枝花,最常看到的一句宣传语便是“再赴国家战略”,对于攀枝花这座因国家战略而生的城市来说,如何擦亮“钒钛”这块金字招牌,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期待攀枝花这座小城能够持续迸发科研的激情,奏出攀西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