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陈冠宇

9月18日,在第八届科博会云展馆,川观新闻记者登陆参展企业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的页面,看到一款黑色的手环。这款手环比同类产品增加了实时检测体温并上传的功能,还能自动生成健康码,目前已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片由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在云展馆里还能看到一个门,这也是一样展品——可在人们经过时自动完成测温,同样出自绵阳。整个测温过程没有接触,检测效率更高,也受到市场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在防疫工作方面的创新产品,其诞生速度都比较快。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可测温的5G智能手环,从研发到量产只用了15天;而依托兴事门窗有限责任公司省级技术中心,红外测温门的研发同样效率惊人。

这些创新的快速反应能力,源自技术储备。

仅用2年时间,四川爱联科技有限公司的估值增长13倍。“秘诀”在于企业拥有 200余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2岁,以及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

爱联的背后,是绵阳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起踊跃创新的“地基”。在此基础上,绵阳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去年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增幅超过上年2倍;总量由2014年的119家增加至340家,增长了约2.8倍。

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绵阳量身制定“领航计划”“登峰计划”“涌泉计划”。

比如,通过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峰计划”,旭虹光电成为四川首家、全国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东方绝缘材料“电工用聚酯薄膜”成为全国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正脱颖而出……

对于创新生态的构建,绵阳也不遗余力,60家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超过4200家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全市拥有23.7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绵阳创新能力的提升。2015年以来,1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7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19年,绵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2%,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4年的6463件、3071件跃升至2019年的9557件、5760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由2014年的68.57%升至2019年的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