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全面推进抢收、抢管、抢种、抢治‘四抢’工作,是南充市推进晚秋生产的重点。”近日,南充市晚秋生产工作推进会指出,晚秋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的重要举措、是秋粮增补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切实抓好晚秋生产各项工作。

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我省粮食生产大市,南充市如何抢抓粮食生产工作?

西充县巨型稻种植基地,收割机正在忙收割。(衡欢 摄)

不惧高温影响

水稻单产较常年有所提高

西充县青狮镇双坝子村试种基地内,三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粉碎稻秆,系列工序一气呵成。今年,当地首次试种500亩“巨丰6号”巨型稻,在9月6日迎来了丰收。

“籽粒有400粒左右,比杂交水稻要多100余粒。”测产现场,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何文斌拎起一株巨型稻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谷粒更多,其根系更长、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抗旱能力也更强,“今年虽受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影响,亩产依然能达650公斤左右。”

南部县水稻收获现场。

在常规稻收获方面,南充市大部分区(市、县)已接近尾声。“我们今年大力推广水稻良种培育、高产栽培、精准施肥、综合防控以及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指导和试验,确保高产稳收。”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郑元勋介绍,秋收以来,全县31万亩水稻收割接近尾声,全县水稻机收率达90%以上。

“今年南充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30多万亩,目前收割已超过九成。”南充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杜晓宇介绍,自8月初以来,南充市水稻便陆续开镰进入收割季。尽管今年出现连续高温晴热天气,但大部分溪、河、沟仍贮存一定水源,除了对瘠薄地作物、处于高温敏感期的作物和秋播作物播栽成苗影响较大外,没受影响的作物因光热资源好于常年,水稻、春玉米、春大豆等作物单产水平较常年有所提高。

南充市各地开展晚秋生产技术培训会。

大春损失晚秋补

因地制宜谋发展

在顺庆区渔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的千亩沃野上,旋耕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往返穿梭,忙着犁地、平整土地、下种萝卜。这是9月7日,南充市抢抓晚秋生产中抢种秋菜的场景。

南充市农科院专家在仪陇县指导马铃薯种植。

“种薯优先选择早熟脱毒品种,播前用1%的石灰水浸种消毒。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播种的时间最晚不超过9月20日。”9月9日,在仪陇县双胜镇金狮村,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甘薯所所长周全卢,正对全县农技人员和生产大户讲解求马铃薯种植要点。当天,仪陇县马铃薯种植示范现场会在此进行。

南充市晚秋生产中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除了已播栽的3.5万亩秋大豆、秋玉米、秋红苕,我们全县晚秋生产还规划种植5.12万亩马铃薯以及蓄留再生稻1万亩,目前种薯已到位60%以上。”仪陇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建华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建立4个500亩的马铃薯基地,以优质品种和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示范,辐射带动全县秋粮生产。

“南充市在7月底便印发《切实抓好2022年晚秋生产的通知》。”杜晓宇介绍,该《通知》中明确全市今年发展晚秋粮60万亩、秋菜100万亩,其中,秋洋芋25万亩,秋大豆、秋玉米、秋红苕各10万亩,再生稻5万亩。

农户正在抢种马铃薯。

“在晚秋生产实际开展中,按照统一部署,南充市秋洋芋和再生稻种植面积分别增加至35.3万亩、7.5万亩。”杜晓宇说,这其中,因地制宜谋发展,分类管理利用土地至关重要。

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因地制宜谋发展”,即:深挖“优质地”扩种潜力、紧盯“受灾地”秋播补歉、开发“撂荒地”扩面增粮。

在“优质地”生产上,指导各地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以幼龄园地、撂荒地、“非粮化”腾退地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增、间、套、围,扩大秋豆种植;以江河沿岸冲积土等为重点,推广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机械化播种和管理技术,推动秋洋芋生产节本增效;以有水源保障的平坝田为重点,发动农民、新型种粮主体积极蓄留再生稻,做到应种尽种。

分类管理土地,激发各类土地生产力。

在“受灾地”生产上,通过打造晚秋生产示范现场,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辐射带动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同时,组织技术力量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秋粮抗旱和晚秋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覆盖率。“全市已累积召开各级抗旱、晚秋生产技术培训会40余次,培训各级农技干部1000余人,改种补种晚秋粮食9.6万亩。”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撂荒地”生产上,南充市围绕促进种粮增收,积极出台地方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加快各类惠农政策和奖补资金兑付,引导各类主体抢抓8—11月撂荒地治理窗口期,持续推进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月以来,全市已累计兑付撂荒奖补资金1663万元,带动复耕1.7万亩发展晚秋粮食生产。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