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川报观察记者 徐中成 陈露耘  刘春华 向宇

9月11日,切洛玛村雨过天睛。一片郁郁葱葱的高原香葱地里,笑声、热闹声不断,王休杰和10来个村民正在扯香葱,“葱长得好,可以用来炒回锅肉、鸡蛋啦。”

香葱地边,又是另一番景:大货车司机胡同友正在组织人员,把一捆捆新鲜香葱往货车上装,还专门在车内放上冰。“冰是成都运来的,可以保鲜。”胡同友说,准备拉到成都去卖。  

这个繁忙的香葱基地,位于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是壤塘和绵阳合作共建的一个产业脱贫示范基地,也是当地规划中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目前种有361亩高原香葱。

然而,这个蔬菜基地,去年种的并不是香葱,而是花菜,收益还不错。

为什么会突然改种香葱呢?壤塘县科农局副局长王兴告诉记者,蔬菜基地是由绵阳一个叫长青树的省级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该合作社的技术团队研究发现今年太平洋中心区域的水温下降5度,预判到今年极端天气多,气温有异常,“所以原本在5月种菜的时间点,一直推迟到了6月底7月初。”

果不其然,整个6月,包括尕多乡在内的壤塘,遭遇了4次冰雹灾害以及暴雨天气。避灾之后,又种什么蔬菜呢?根据绘制的蔬菜市场K线图,该基地选择了适宜生长且生长期较短、市场价格趋势向上的高原香葱,完美躲过极端灾害天气。

“一亩地能产4000斤高原香葱,一斤3元钱,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王兴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蔬菜基地建立后,土地流转、务工、分工,每年能给当地村民带来60万元的稳定收入。”

目前,类似这样的蔬菜基地,壤塘县已建起了7个。王兴说,蔬菜基地的建立,给当地带来了四个好处。一是助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种马铃薯到种多种高原蔬菜的转变。二是促进了特色蔬菜产品的培育,形成了设施农业和露天农业栽培技术研究。三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工等方式,群众稳定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四是群众学会了蔬菜种植技术,改变了膳食结构,有了一个好身子。

王休杰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了“小菜园子”,“想吃什么就可以种什么蔬菜,幸福的很哦。”

切洛玛村只是阿坝州立足高原生态绿色优势,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缩影。据了解,近年来,阿坝州注重功能配套和要素集成,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创建各类园区20个,入社带动10.13万农户。目前,园区内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